一座城市的文化支撑这些年来,大同市真的变了,从一个渐行衰微的煤城,转化为一座迸发活力的现代城市。不仅是优雅的道路与建筑,日益丰富的城市生活,还有充满自信的寻常百姓。一座城市的繁荣,往往表现在许多方面,但核心必定是文化。作为大同人,令我们引以为豪的,当然是曾经的辉煌历史,即三代京华、九朝边镇。而物化的文明遗迹,看得见、摸得着的,主要是大同古城与云冈石窟。特别是云冈石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大同人民心中的精神家园,长久地吸引着我,给了我理解这座城市生命的足够信心。我以为,今日最能代表大同文化复兴品位的,就是云冈石窟景区。所以,每当与朋友们谈起云冈,谈起近年来云冈的进展变化,我总是滔滔不绝,似乎有一种说不完、道不尽的感觉。十年了,我仿佛不能自拔地每天都在关注云冈,关注着云冈石窟的每一条消息,关注着云冈石窟讨论院的领头雁张焯先生。尽管我去云冈的次数不多,平常跟张院长的接触也有限,但我知道张焯在做什么,云冈正在发生哪些变化。我知道近年来云冈石窟的学术讨论动态。创设《云冈石窟讨论院院刊》,为莘莘学子搭建讨论平台,推动云冈学的形成;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研讨会、公开课,内容涵盖历史、宗教、考古、建筑、美术、服饰、音乐舞蹈和文物保护等方面,包罗万象;设立北魏讨论中心,促进大同历史特别是北朝文化的讨论;开展院校合作,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天津美院、北京建筑大学、北京画院、天津师大、敦煌讨论院、内蒙古师大、山西大学、山西理工大学、景德镇陶瓷大学等科研、实习基地,纷纷在云冈石窟讨论院挂牌;张焯先生的《东方佛教第一圣地》、《云冈景区建设中的环境保护实践》等专题讲座,也唱响了大江南北。我更知道云冈景区的低碳进展。他们秉承了北魏师匠让荒山秃岭幻化为佛教艺术宝库的传统,大量收集农业时代的废石雕刻,工业时代的废石材、废木头、废水泥块、废钢铁机具,坚持旧物利用、变废为宝、水土保持、低碳环保的科学理念,用艰苦奋斗、过日子精神,拾遗补缺,装扮景区,制造出古朴典雅、古香古色的人造景观。石塔、铁塔,废水泥块墙体、旧水泥管门柱,环保厕所、环保建筑,与千年石窟群的环境和谐共生、美轮美奂、物尽天用。经过六年精心打造,使麻村、校尉屯废墟转变为东山菩提艺术区,工人村垃圾沟变成了果树沟。太空舱式铁罐公寓、废水泥管胶囊公寓、蒸汽机车公寓、禅修四合院,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大美术院校的师生。开创了世界文化遗产地文物保护与环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