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儿童齐关注,奋斗青春共圆梦”——暑期三下乡支教活动总结报告轻工与食品学院团总支、研分会电子与信息学院团总支、研分会总结人 陆建超一 活动背景在国家经济建设的进程中,26261 万外来工成为其中最重要的贡献者,但是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却面临着卑视、欠薪、工伤等严峻挑战,他们的孩子有3600 万随迁到了城市,他们的孩子面临就学难、融入难等困境。在现行的城乡政策框架下,流动人口子女无法享受与城市同龄儿童同等的教育机会,也被排斥于乡村正式的教育体系之外,成了被“边缘化”的一个庞大群体。这一群体称为“流动儿童”。因此本次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虽然地点在广州这一大城市,实际上活动所面对的对象却是这群“根在乡村,身处城市”,却又游离在城乡之间的特别群体——流动儿童。流动儿童父母的学历普遍较低,居住和卫生条件较差,流动儿童生活学习环境不尽人意,孩子甚至连做作业必须的桌椅也没有。大部分流动儿童课余时间在家里,没有参加各类兴趣培训班,也缺少课外书籍。他们虽然身居城市,但由于与城市孩子的生活差距和不平等,使他们始终处于城市边缘。多数孩子感到受压抑、被卑视,认为城里人看不起他们。不少孩子自卑心理较重,自我保护、封闭意识过强,行为拘谨,性格内向,不愿与人交往。党的十八大主题中,“中国教育梦”体现在公平、人本、责任、奉献。所谓“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留守儿童、流动儿童这些特别群体的的教育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容忽视的问题。公平——本次暑期支教实践活动选择在小金雁社区公益服务中心,并通过活动记录,向社会呼吁关注流动儿童现状,关注特别群体教育资源的配置;人本——为期半个月的支教活动将从教育、知识、心理、生活、道德、安全等各个方面去关爱流动儿童,将外面多彩的世界带给他们,传递正能量,普及科学常识,重新树立学生的理想,引导他们走向自立自强之路;责任——让华工的在校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关注基层民生,体验对比山区生活与城市生活的差异,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奉献——以志愿者的身份进行支教,结合专业优势宣传新科技,以所学的知识回馈社会,与流动儿童共圆教育梦。同时,通过暑期支教实践活动,让作为祖国建设的主力军更加真实的体验生活,感悟城乡差距,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环境,不再怨天尤人,同时也使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关注弱势群体,关注流动儿童群体,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正确的方针和政策。二 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