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观人口观即人口思想,一般指人们对人口现象的认识或看法,自有人类社会,就会有人口观。中国传统人口观是与小农经济相适应的,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形成,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在现在仍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作用。讨论中国传统人口观的开展及变化,对于我们今日正确认识我国人口政策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筵 华封三祝夏、商和西周三代,中国传统的人口观已开始萌芽。史书与考古开掘都说明:当时是以集中大批劳动力的大田集体劳作占统治地位。而从人自身的再生产〔即种的繁衍〕的角度看,三代之时以男性家长为中心的一夫一妻制已确立。这一时期考古开掘可以判定为夫妻关系的成年男女合葬墓,最常见的葬式是男子仰身直肢葬,女子侧身屈肢葬,且面对男子,说明男子开始居统治地位,女子降居于附属和被奴役地位。三代时的婚姻又有媵妾为补充。殷商王朝所实行的已是以纳妾为补充的一夫一妻制。周代直到春秋时诸侯仍可屡次婚娶,而且多有陪媵。中国传统时代以多生育男子,也即“田力”为美好的祝福。这一祝福可以追溯到传说中的唐尧之时。《庄子·天地》篇中,记有华之封人〔守边人〕与尧的对话,他祝福尧长寿、富有、男孩多。这反映了当时人们祈求多子多孙的一种社会共识。“华封三祝”后被敷衍为“三多”——“多福、多寿、多男子”,并深刻地影响到后世人们的生育意愿。?筵 人丁兴旺有教无类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为了扩充军备,增强实力,多以行政措施鼓舞生育;人丁兴旺以后,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受到重视。人口众多的目标到达后,又有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方面的追求。春秋后期,孔子到卫国〔今河南濮阳一带〕访问,感慨其人丁兴旺。学生冉有问他人口众多以后该怎么办。孔子答道:“使他们富裕起来。”冉有再问富裕以后又该如何?孔子说:“教育他们。”〔《论语·子路篇》〕孔子本人也幸逢其会而成为中国历史上私人办学且取得巨大成功的第一人。他面对社会广泛招收学生,并提倡“有教无类”。这就使得原本只是少数贵族才能受到的教育,开始成为布衣平民的事业。身为教育家的孔子,对于财宝和人口增殖的见解也与那些急功近利的统治者们不同。他说:“我听说过:无论是诸侯或者大夫,不必着急财宝不多,只须着急财宝不均;不必着急人民太少,只须着急境内不安。假设是财宝平均,便无所谓贫穷;境内和平团结,便不会觉得人少;境内平安,便不会倾危。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再修仁义礼乐的政教来招致他们。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