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刻艺术的宝库——洛阳龙门石窟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区南面 12 公里处,是与大同云岗石窟、敦煌千佛洞石窟齐名的我国三大石窟之一。2000 年 11 月,洛阳龙门石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龙门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这里有东、西两座青山对峙,伊水缓缓北流,远远望去,犹如一座天然门阙,所以古称“伊阙”。观“伊阙”,自古以来,已成为游龙门的第一景观。龙门石窟始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494 年)前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连续大规模营造达 400 余年之久。龙门石窟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及东山头道桥沟、二道桥沟、万佛沟等处,南北长达 1 公里,现存窟龛 2345 个,题记和碑刻 3600多品,浮雕佛塔 40 多座,造像 10 万多尊。其中有纪年者 700 余品,是中国石窟题记最多的一处,尤以“龙门二十品”驰名中外。奉先寺(唐代正名是大卢舍那佛龛)是唐高宗和武则天皇后所造。洞中佛像明显体现了唐代佛像的艺术特点:面形丰肥、两耳下垂,形态圆满、安详、亲切,极为动人。石窟正中的卢舍那佛为龙门最大的一尊佛像,通高 17.14 米,头高 4 米,耳朵长 1.9 米,面相丰满圆润,神态宁静安详,衣纹流畅,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两边还有二弟子迦叶和阿难,形态温顺虔诚;二菩萨华贵端庄,表情矜持;二天王手托宝塔,显得魁梧刚劲;而力士像更加动人,右手叉腰,左手合十,威武雄壮。龙门石窟中另一个著名洞窟是宾阳洞,前后用了 24 年才完成,是开凿时间最长的一个洞窟。洞内有 11 尊大佛像。主尊释迦牟尼像,高鼻大眼、体态端祥;左右二边有弟子、菩萨侍立,面相清瘦,目大颈平,衣锦纹理周密刻划,有明显西域艺术痕迹。窟顶雕有飞天,挺健飘逸,是北魏中期石雕艺术的杰作。万佛洞在宾阳洞南边,洞中刻像丰富,南北石壁上刻满了小佛像,很多佛像仅一寸,或几厘米高,计有 1500 多尊。正壁菩萨佛像端坐于束腰八角莲花座上。束腰处有四力士,肩托仰莲。后壁刻有莲花 54 枝,每枝花上坐一菩萨或供养人,壁顶上浮雕伎乐人,个个婀娜多姿,形象逼真。沿口南壁上还有一座观音菩萨像,体态圆润丰满,十分传神。古阳洞是龙门石窟中开凿最早的一个窟,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一年。洞内小佛龛琳琅满目,雕刻精致。还有一个药方洞,刻有 140 个药方,反映了我国古代医学的成就。把药方刻在石碑上或洞窟中,在别的地方也有发现,这是古代医学成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