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从完全合同理论到不完全合同理论

从完全合同理论到不完全合同理论_第1页
从完全合同理论到不完全合同理论_第2页
从完全合同理论到不完全合同理论_第3页
发表:教学与研究,2003 年第 7 期从完全合同理论到不完全合同理论杨 其 静(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99 级博)摘要:与研究非人格化的价格机制的主流新古典经济学所不同,合同理论试图揭示理性的经济主体之间的合同关系。然而,与所有的科学研究一样,合同理论内部也存在不同分支或学派,并且它们之间存在继承与发展关系。从总的趋势来说,随着研究的深入,合同理论研究的热点正在从完全合同理论转移到对合同不完全性的关注。本文将对这种转变过程作简要的介绍,然后较为重点地介绍不完全合同理论及其发展等前沿问题。关键词:合同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交易费用理论,不完全合同理论合同理论逐渐兴起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而且是当前国际学术界十分活跃的一个研究领域。与研究非人格化的价格机制的主流新古典经济学所不同,合同理论试图揭示理性的经济主体之间的合同关系。然而,与所有的科学研究一样,合同理论内部也存在不同分支或学派,并且它们之间还存在继承与发展关系(见表 1)。从总的趋势来说,随着研究的深入,合同理论研究的热点正在从完全合同理论转移到对合同不完全性的关注。本文将对这种转变过程作简要的介绍,然后较为重点地介绍不完全合同理论及其发展等前沿问题。一、经典的委托代理理论(Principal-Agent Theory)我们知道对企业内部关系的关注是刺激学术界对合同理论研究的导火索。随着第二次产业革命的发展,所有者与经营者统一的古典资本主义企业被所有者与经营者相分离的“现代商业企业”(modern business firm)所取代(Chandler,1977,1990),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成为企业中最重要的合同关系。怎样才能减少代理成本,最大化委托人利益也就成为经济学家研究的新焦点。在这个框架中,委托人面临着多种代理风险:1、在签约时代理人利用私人信息进行“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2、合同执行过程中代理人拥有自然状态的私人信息所引起的“隐藏信息”(hidden knowledge);3、与代理人事后行动的不可观察性相关的“道德风险”(moral hazard)。也就是说,代理问题的根源是当事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但是处于信息劣势的委托人并没有太多的担心,因为他们得到了无数优秀的经济学家的同情与帮助1。在经济学家的“帮助”下,委托人变得具有足够的理性,不仅可以预期到未来或然事件(contingencies),而且还可以识别当事人之间的风险偏好差异,从而设计出恰当的合同,并且这些合同即使不能够...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