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评估:艾滋病防治(征求意见稿)引言本报告是受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及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委托,就与艾滋病相关的中国法律所做的评估。本报告的撰写背景是艾滋病肆虐全球,艾滋病至今还是一种在医学上无法治愈的疾病;就世界范围而言,艾滋病快速传播的势头至今还没有被遏制;以及,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感染艾滋病。以往主流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一些不恰当的宣传,加大了艾滋病恐慌及人们对艾滋病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厌恶,而无助于预防和控制艾滋病。艾滋病问题迫使我们不得不检讨我们自以为已经确立了的最基本的法律规则和信奉着的最基本的价值观与我们的实际行为之间的关系;迫使我们不得不正视随艾滋病的传播而显现出的在不同人群之间实际存在着的歧视、漠视和因为不愿意去理解和自己不同的人而造成的无知,以及由艾滋病问题而更加显现出的世界性的贫困和社会不公正。使人类感染艾滋病的,是病毒,但使艾滋病在我们这个世界上肆虐的,是什么呢?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考虑的。找到医治艾滋病的方法,要靠生物学家和医学家的努力,但解决今天肆虐全球的、作为一种社会病症的艾滋病问题,却不是仅靠生物学家和医学家所能做到的。本报告的撰写前提是:我们相信在一个人们能够自主选择,且对自己选择负责任和对别人尊重与同情的社会中,在一个公正的社会中,人类是能够战胜艾滋病的。本报告的价值取向和目的在于:在对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和艾滋病病人以及与一般人相比有较多可能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高危人群不歧视和抑制艾滋病的传播之间寻求一种衡平,在保护每一个人的基本权利和公共卫生之间寻求一种衡平;区划政府、市场和公益事业各自功用实现的范围,并由此检讨现行法律中存在的问题,为今后公共政策的选择和法律的制定提供一种基准。注意到今天全球多元一体的格局、我们所信奉的价值观、人类共通的准则和各个国家及地区不同的发展道路及地方性经验具有同样价值的主张,注意到在一个开放的世界中,解决一个世界性的艾滋病问题,不是在一个国家内可以做到的,它需要人们的广泛参与,需要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共同努力,需要各个国家和国际社会的相互配合和中国有过独特的现代化经历和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之中的事实,本报告将尽力阐释处于动态之中的中国的规制与结构的变化及其在具体的与艾滋病相关的法律中的表现、实际作用和意义。本报告的撰写者为李楯教授,是清华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专家网络负责人、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政策研究所执行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