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大学通识教育进展和课程实施的背景差异【关键词】通识教育;开展;课程差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学重视并实施通识教育是近十几年的事,这既是进一步深人的高等教育国际沟通的结果,也深刻地反映了中国高等教育开展的内在需求。比较教育学专家康德尔言,影响一国教育的因素,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势力,有时比教育本身的力量还要大。通识教育的演进和大学的开展息息相关,都深刻受到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在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西方大学的通识教育理念导入中国并与外乡通识教育传统融合对中国大学的通识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中国的大学深受美国的影响,本文试图对中美两国通识教育的历史渊源、开展以及课程实施的背景加以分析和多视角的考察,比较差异,对我国通识教育课程的开展与改革提供历史的借鉴与启示。一、通识教育的起源、概念及主要流派1.起源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导源于古希腊的自由教育思想,最早由亚里士多德提出。自由教育的目的在于开展人的理性、心智,以及探究真理,而不是为了谋生和从事某种职业准备。19 世纪,英国教育家纽曼在其著作《大学的理想》一书中系统地阐述、继承和开展了自由教育思想。通识教育继承了自由教育的理想,是对自由教育的现代化改造。通识教育本身源于 19 世纪,当时有不少欧美学者有感于现代大学的学术分科太专门、于是制造了通识教育,最终目的是培育出完整的人。通识教育一词最早是由美国博德学院的帕卡德教授于 1829 年提出。20 世纪以来,通识教育已广泛成为欧美大学的必修科目。2.概念以往对通识教育的概念论述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其一,从通识教育的性质角度加以阐述。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局部;通识教育是“非专业、非职业性的教育”;通识教育是对所有大学生的教育;通识教育是一种大学理念;其二,从通识教育目的的角度进行阐述,这类定义强调通识教育是关注人的生活的、道德的、情感的和理智的和谐开展的教育。其三,从通识教育的内容角度进行论述。这类定义认为,通识教育是关于人的生活的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是不直接为职业作准备的知识和能力的教育,其涉及范围宽广全面。3.主要流派现代通识教育起源于美国,至今已历经百年,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形成了多元模式开展格局。代表性理论主要有:一是赫钦斯〔R.M.Hutchin〕〔1899—1977〕为代表的“永恒主义通识教育”思想,认为通识教育是道德教化、价值传承和良知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