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子的起源和进展(一)中国扇子的演变中国的扇子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扇子最早称“翣”,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中国历来就有“制扇王国”的美称。关于扇子的起源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扇子最早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的伏羲和女娲时代。在宇宙初开时,天下没有百姓,女娲和伏羲遂结为夫妇,因此被后世尊为人类的祖先,结草为扇就是他们成婚故事的一部分。到了帝尧时期,尧德化天下,百姓无不敬服。上天也因此降下祥瑞,其中一种就是在厨房中生出了瑞草萐莆,它的叶子摇动生风,使食物“寒而不臭”,还可以驱除虫子。这种可起到扇子功用的瑞草萐莆,不免让人联想到夏天人们用的蒲扇。古汉语中萐莆与扇子同义,大概就是由此而来。尧之后的舜帝为了广开视听,求贤自辅,曾制作“五明扇”。此时的五明扇是帝王专用的一种掌扇,后来才演变成为王侯公卿使用的一种仪仗扇。秦朝、汉朝时期的公卿、士大夫都可以使用,但到了魏晋时期,则只有乘舆之人才能使用。西周时期开始出现素白的“羽扇”,是用作周王的礼仪之具,所以又叫“仪仗扇”。当时,扇子主要不是用来扇风取凉,而是作为帝王外出巡视时遮阳挡风避沙之用。一般人用的仍然是是箑扇。扇子作为真正意义上的生活用具,始于战国晚期。此时出现了一种半规形的“便面扇”,它的形状好似单扇门,故又称“户扇”。单门扇可遮面窥视,成为当时扇子的主流。它是用细竹篾编形制成,上至帝王,下至平民者都可以使用它。秦汉以后,扇子的形制有了更多的变化,主要有方、圆、六角等形,面料采纳丝织的绢素。汉代扇子已经进展到大量加工制作时期,不仅品种多,而且工艺精致。此时开始使用轻巧简便的竹扇。扇子成为人们随身的装饰品,也成为馈赠的礼物。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在被册封为皇后时,她妹妹送的礼物中就有六种非常宝贵的扇子,如云母扇,孔雀扇等。西汉以后,扇子开始更多的用来纳凉。汉朝末期,一种名为“齐纨”的丝织品被用来制作明月形的团扇,这种扇子是以竹为图框、以绫绢为扇面,被称为“纨扇”或“齐纨扇”。纨扇多以骨、玉、象牙等为柄,坠以流苏,而且宜于书画,显得宝贵优雅。这种扇子出现后,在中国流行了千余年,特别为闺阁仕女所钟爱。到了东汉,随着丝织手工业的进展,一种以绢制成的纨扇也在此时出现。纨扇多用洁白的细绢制成,所以又叫“绢扇”。因为这一时期的纨扇多“团如明月”,而且皇宫中较多使用,所以又称作“团扇”、“宫扇”。纨扇外观精致、华丽、小巧而极富情趣,深受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