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导理性服从—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三原则多年来,在教学中我们片面地强调学生的主体性,甚至为了迎合学生兴趣而牺牲教学内涵,丧失了老师在教学中的主导性,如教学内容日益追求所谓的感性和趣味性,倚重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打破枯燥进而无视内容才是教学的根本所在,课堂上,奇闻轶事排列,笑话连连。凡此种种,并没有把马克思主义根本原理当作时代精神精华来传授,淡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思辨性和现实批判性,抑制了学生想象力、制造力和批判力的开展,不利学生的主体意识、反思态度和制造精神的培育。为此,重归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的理念和原那么,讨论如何在教学中把理论教育转化为受教育者的内在素养,不仅必要而且迫切。以下对主导驾驭主体、理性统筹感性、手段服从内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三原那么的探讨正是基于此而展开。原那么一:主导驾驭主体第一,让老师的主导性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成认并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不需要老师的主导性。因为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就是在老师指导下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只有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性,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使其自觉主动地学习和思考,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如在讲授否认之否认规律时,我设计和选择了三个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南隐斟茶、鸡尾酒文化的精神蕴含、王国维关于做学问的三境界。让学生思考和分析这三个案例中蕴涵的哲理及其对我们的启示,进而引导学生对问题递进思考和逐层分析,像剥洋葱似的一步步揭示出否认之否认规律的理论内涵和人生智慧,使学生对这节课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激起了对学习的内在需求,实现了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在这个例子中,典型案例就是老师主导性的一次具体发挥,正是因为老师用自己对理论的深刻把握通过个性思维建立起知识的一个重要起点,才让学生发生兴趣并开启主动学习之进程,这其中老师的主导性成为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关键。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老师只有以其主导驾驭主体才能使学生独立自主地制造性地学习,从而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第二,用老师的知识权威性主导学生的学习方向,实现传道、授业、解惑之职责。信息时代的到来,大大扩展了知识习得的路径,老师和学生有可能在同一时间的不同地点获得同一个知识。老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不再是独掌真理的人。然而这只是从绝对意义上说老师不再具有某种知识的权威性,从相对意义上来说,老师不仅能够具有而且必须具有某种知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