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居寺创建於隋唐时代,历代屡有重修扩建,成为华北地区著名寺院之一。寺院部分抗日战争时期毁於日军炮火,现仅存遗址。寺东北 1.5 公里处石径山上有藏径洞九座,洞内保存了自隋至明代刻制的石经板,连同寺院南端藏经穴中辽、金经板共 143l2 块,镌字数千万。除去重复刻造者外,计刻经 112o 馀部,刻工精湛,为中国佛教文化珍品之一。它是世界上最早、最全、保存最好的石刻大藏经,在中国佛教史上值得大书特书。刻制云居石径的规模,远超过北齐的音堂山摩崖石经和泰山经石峪刻经。云居寺名称最早见於唐总章二年(669 年)年石刻上,隋唐时代已具相当规模。在唐代分上 寺及下寺 上寺在石经山上,寺址已无考,下寺即今遗址。辽、金时代云居寺因刻造石经“”知名,故有 石经寺 之称。明代因在石经山东麓建东峪寺,而云居寺居山之西,故亦“” “”称 西峪寺 清初又改称 西域云居禅林 ,仍然保留着云居之名。云居寺历代屡有修葺,最後的修缮年代是清康熙三十七年(l698 年)。被毁前的寺院规模宏大,寺院中路有院落五层,殿宇六进。寺依山而建,每层院落逐步升高,各层正殿之旁又有配殿,中路北侧有僧寮客舍,南北二塔分居左右,山门前引泉水流过,清泉垂柳,山雾缭绕,自然环境颇为幽“”美,确实是一处修行佳处。 七七事变 后寺院被日军炮火毁为一片废墟,南塔也於此时被毁。在云居寺遗址范圉内,北部及四隅的十座小石塔是劫後仅存遗物。所幸摄有云居寺被毁前照片,中日邦交恢复後,日方将当时照片送归。佛教自公元 2 年伊存授经东传中国“后,译着经卷便是众多僧人信徒 经久不息"的一项事业。但是纸张、绢绸、木板经卷,不“仅易受风、火、水、虫的破坏,也易受人为的损毁,历史上两次 法难"期间,大量的手写佛经化为灰烬,战争兵火也给佛教寺院、佛像经籍带来毁灭性灾难。造样就促使僧徒想方设法让佛法传承久远。鉴於山东泰山、河北鼓山等处的摩崖刻经得以保存,幽州僧人静琬认为经刻石上,可以地久天长,於是继承其师慧思遗志,选择了盛产汉白玉、艾叶青石,又远离幽州城的房山,开始了刻经於石、秘藏於室的艰巨工捏。静琬先是创建了石经山藏经洞和云居寺,他发愿造十二部石经。这一行动得到当时社会各方面的支待。从隋大叶中到唐初,静琬 30 年刻经不辍,每刻完一批石经就凿洞封存起来。贞观十三年(639 年)静 琬入寂 他的第子玄导、僧仪、惠暹、玄法四代相续主持刻经,并得到金信公主奏赐经本四千多部作为底本,先後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