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意识影响下形成的绘画中的“空白处理摘要:损失对人造成的心理影响比等量的收益更大,这是一种“损失厌恶感”。人类从早期的狩猎采集食物进化到农耕社会,他们习惯性的选择的目的并不是制造获得充足食物供应的最好机会,而是为了尽量避开出现食物供应不足的风险。“留白”体现的正是东方哲学思维下的“取舍心”,脱离本能的损失厌恶感。“空白”可以被看做是空空的容器,它体现出的是容纳万物的潜在力量,而在这种“空”之中,又可以包含沟通和传达的力量。关键词:空白;损失厌恶感;本能在这种本能的驱使下,人们会格外的关注那些没有被获得,或者说是那些失去了的事物。道格拉斯在《理性动物》一书中指出:损失对人造成的心理影响比等量的收益更大,这是一种“损失厌恶感”。这种心理状态可以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比如你在路上偶然捡到了 50 元钱,这个时候你的内心是兴奋的,这是一种“获得”的喜悦感。换一种情境,现在大街上的你发现钱包里少了 50 元钱,这时的心态就不是能用简单的喜悦可以表达的了,这时的情绪会包含沮丧、震惊、焦虑等许多复杂的感受,相比获得时的兴奋感,损失时的失落感会更加长久的停留。为什么人类对于损失的厌恶感会这么的强烈?这是一种纯粹感性的不理智表现,还是一种有逻辑的可以被解释的理性行为?耶鲁大学的教授曾经做过一个实验,给卷尾猴一些代币,并且教会了他们使用代币跟管理员交换食物。在一个有趣的环节里,他们给猴子们一个选择,可以从两个不同管理员手中换取苹果,任然是一个代币换一个片苹果的规则,然而这里不同的是,甲乙两名管理员手中展示的苹果数量是不一样的,在每次交换时,甲管理员给猴子展示一片苹果,而乙管理员给猴子展示两个苹果,却只跟他交换一次代币。从经济学的角度上看,两人提供的交易是完全一样的,但是乙管理员的做法让猴子注意到了自己的损失。因此,猴子们明显的更加喜爱同甲管理员做交易。由此可见,并非只有人类痛恨损失。因此,我们可以从进化的角度去思考人类做出的一些看似不理性的选择和行为,在这一时刻许多的决定都与生存息息相关。古生物学家和人类学家发现,我们的祖先生活的时代要面对常常性的干旱和冰冻。当你在饥饿中挣扎时,食物的储备量的减少和增加所体现出的差别是极大的。人类从早期的狩猎采集食物进化到农耕社会,他们习惯性的选择的目的并不是制造获得充足食物供应的最好机会,而是为了尽量避开出现食物供应不足的风险。那些厌恶损失的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