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影片《鸦片战争》看谢晋电影谢晋在家多浙江上虞度过童年后,20 世纪 30 年代随父母迁至上海读书。1940 年谢晋进人上海“金星戏剧电影训练班”学习,亲眼目睹了1937 年 11 月上海失守直至 1941 年 12 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的这段时期上海“孤岛”电影的繁荣。1941 年谢晋转道香港、广东等地最后到重庆,考进了川南江安的国立剧专,而后在重庆中青剧社投身于重庆话剧运动。1948 年谢晋回到上海,真正开始了他的电影导演艺术生涯。60 年代谢晋凭借《女篮五号》、《红色娘子军》、《舞台姐妹》的等知名影片,成为新中国最有影响的导演之一。70 年代的谢晋,拍摄过我们永远也无法回避的作品,例如,《海港》、《青春》、《啊!摇篮》等。80 年代以后的谢晋,已成为具有大师风范的领军人物,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有《天云山传奇》、《牧马人》、《芙蓉镇》、《鸦片战争》等。谢晋一直被归为“第三代”导演,实际上他完成了对代际的超越。这60 余年从影生涯、近 30 部跨越代际的谢晋电影,仿假设关于其个人与电影纠缠的“电影传奇”有起伏也有涨落,他将自己的身影投射在中国电影开展浪潮的中心。一、好莱坞电影“梦幻机制”的探究谢晋的电影通过道德的中介,以传统的伦理/政治置换的叙事机制,改写了同时期主流影片的简单化、直线化,完成了几乎是不可企及的获奖神话和票房业绩。谢导晚年的作品《鸦片战争》更是好莱坞电影里的“梦幻机制”的一次完美尝试。《鸦片战争》是为迎接 1997 香港回归而拍摄的历史巨片,从 1995 年起剧组开始运作,谢晋导演采纳民间集资的方式筹集到 1 亿元的投资,并大胆运用市场经济、股份制公司的方式运作,走出了一条大制作的产业道路。他在《鸦片战争》的拍摄设想中说到:“我将通过拍摄《鸦片战争》来探究电影改革的路子。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踩不出来,也要趟过去,给后人留下经验和教训。让后人踩着我们的脊梁,走出一条电影体制改革的新路。我们的这次探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电影中的实践。如发行上能取得成功,那将是我们对祖国,对人民、对中国电影事业作出的重大奉献。”事实谢导在《鸦片战争》中运作机制走得很好。《鸦片战争》以巨大的经济付出,使用外景基地和外国演员、营造虎门销烟和众多的战争场面,制造了可能是 20 世纪中国导演中个人最高的票房收入,也赢得了最多的观众。谢晋已经可以成为中国的斯皮尔伯格,他在自成体系的电影叙事结构里融入了最为典型和具有普遍意义的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