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名字雾中看花而细细想来,名物讨论的寻寻觅觅与新海诚的动画电影《你的名字。》的情节暗合,亦算得上是一场超时空的相遇与寻找。音容笑貌,似曾相识,你的名字,一无所知。这等尴尬里,正蕴藏着名物讨论试图点燃灯火、引人蓦然回首的动机。一、文中之物扬之水先生对于物的兴趣,始自“读书”—既是于《读书》任职之时,亦是始自书本。中国文献卷帙浩繁,难以尽读,更难以尽通。人情世故,古今相类,易有共鸣,所难者,在乎文中之物。古今隔阂、四海异俗,一物多名、一名多指,于今日尚屡见不鲜,于文献之中当然更司空见惯。而求真于文史,又难以舍物求人。传统的文史书写虽然以人为核心,但归根结底,一切与关联,总有宿主,一切宿主,总要吃饭。人若是一根苇草,这根苇草首先要从植根的大地中汲取养分,然后再仰观星空或俯瞰大地,最后才能摇曳出点点滴滴的来。而一再追问的探究者,亦不难发现:历史源头处,物制约了人,也塑造了人;人利用了物,也再造了物。若无万物,人无以生存,无以立足,亦无历史与精神的制造。而在文史书写之中,假如缺少了物的影子,一切亦将支离破裂。《棔柿楼集》首册《诗经名物新证》,正是此类问题最好的说明。今人读《诗经》,美则美矣,但眼前云山雾罩,只见朦胧一片。故作深沉,绝非古意。《诗经》有相当部分取自民风,原与当世民歌类同,直抒胸臆、明白晓畅,比物喻事、触物兴词,无非是想让闻者更加会心易懂。然而历时千年,一番好心反倒弄巧成拙。信手拈来的普通俗语,反倒成了最难解的谜题。先贤于此类问题早有察觉,亦有论著。但扬之水之名物新证,相较前贤,又更进一步。对比前人或就物论物、或分类图考,扬之水更注重“文”与“物”的内在关联,以及“文”与“物”背后的宏大图景。《诗经名物新证》中有一篇《大雅·绵》,令人印象深刻。原诗所述,是周文王祖父古公亶父率领周人迁岐之事。自此一迁,周人日渐勃兴,遂成灭商大业。“大雅”之属,多为西周上层贵族所作。其以此事为文,自有赞美之意。从字面上看,诗文概括介绍了古公亶父迁徙、占卜、兴农、建庙、建城等事迹。音韵相叠,朗朗上口。反复阅读,所获不过如此大要。而诗中所列举之事,似也不过寻常。二、物中之史国人对历史的兴趣源远流长,由文献而窥史,似是理所应当的路径。但而今被称为“历史”的文献却日益令人生疑。真实的历史似乎日日夜夜不倦地演变生长,在上一秒钟凝固成不变的群雕,可以任人围观。但实际上,绝大多数时间维度中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