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义精神与其复兴关键词:文化;侠义;精神;民族;复兴侠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自史迁、班固后虽不专见于正史,但文学作品、稗官野史、文人论述代不绝书,近几年风云激荡,已有显学之势。这种文化现象颇有探讨价值。笔者认为,这一切的根源在于侠义精神的永恒价值,但同时又要对一些变异的精神成分予以甄别,而我们提倡赓续的正是能够体现国家、民族精神的纯正侠义精神。依现存史籍,最早论及侠的是韩非子,他在《五蠹》提出“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这一名言。此后,司马迁专辟《游侠列传》存于《史记》之中,其首次阐述侠义精神说,“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溢美之处颇多。近代以来,对侠文化的讨论出现了千年沉寂后的复苏,也因此对侠义精神的探讨有了一些进展。梁启超主张儒源说,认为“无下之大勇,孰有过我孔子者”,又说“漆雕氏之儒,……正按后世游侠之祖也,孔门必有此一派,然后漆雕氏乃得衍其传”。鲁迅倡墨源说,认为“孔子之徒为儒,墨子之徒为侠”。侠者究竟出于儒家还是墨家,自然是个非常复杂也难以说清的问题,但侠者基本精神与儒墨达成了重合与一致却是显而易见的,也是重要的。《论语》“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的语句,《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语句,均与侠者“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的精神同一。墨家以极富救世热忱自倡,《墨子》的“杀己以存天下”、“万事莫贵于义”,与史迁“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的侠义精神合。这种对应分析也说明侠义精神与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是合一的。由侠的本源探讨,参阅近人对侠文化的一些讨论成果,笔者试将侠义精神梳理为:执义,笃信,轻生,尚武,放达。(一)执义为侠义精神的核心。依孔子解释,“义者,宜也”。胡适解释说“宜就是应该,凡是应该如此做的,便是义”。侠与义往往组合成词也说明义为侠之核心。侠者除暴安良,急公好义,路见不平,拔刀相见,甘为公义而战,甘为天道授命,凡义之所在,九死不悔,正是古来先王圣贤所倡。(二)笃信是侠义精神中的绝对性特征要素。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乎”,侠者忠于然诺,一言既出,舍命践行,以为立于天地间的信条。(三)轻生是侠义精神中至为壮烈撼人的因素。这一生死观一反乐生畏死的人之常情,洞达人世,视死如归,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