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我是一名学生假如我是一名学生 今日阳光灿烂,可我却被感冒折磨得格外疲乏,整个人无精打采的,心情自然也很糟。在上课铃声的督促下无奈地向教室走去,准备布置学生自习。走进教室我却看到了意想不到的情景——几乎全部的学生脸上洋溢着期盼的兴奋,眼睛盯着教室门口,小手高高举起,后排有的学生还站了起来。一看到我就更高地举手,还急切地叫着:“我、我、老师,我......”黑板上整齐地写着一些多音字、形近字等。原来,学生们都在争抢今日小组竞赛的机会。 瞬间,我的心里有说不出的惭愧和感动。为自己的偷懒而惭愧,被学生的热情所感动。在这种感动里,疲乏和困倦不知不觉消逝的无影无踪;在这种热情里,我走上讲台,走进课文,跟学生一起完成了精彩的一课。 课后,我在想,今日的精彩源于我的改变。我也经历过毫无头绪的自主学习,经历过流于形式的小组合作,经历过死气沉沉的汇报展示,经历过启而不发的感悟点拨,经历过毫无兴趣的评价效果。我也感到束手无策,总是烦躁地责备学生不听话、不配合。面对责备,学生更加不敢说、不愿说。 我茫然无措,只好去书中寻求帮助。《老师专业标准解读》中的一段话让我恍然大悟“以人为本才是教学的根本,老师要学会换位思考,常常设想自己是学生会怎样?老师要做到把时间让给学生,把空间让给学生,把角色让给学生,把精彩让给学生。” 于是,我开始仔细改变,仔细去想“假如我是学生”。以前,我总是问学生:“听清楚了吗?”现在我会问:“不知道我说明白没有?”以前,我总是认为学生应该这样,应该那样;现在,我总是在想,我这样做学生会同意吗?能接受吗?一开始,学生并没有发现什么不同,渐渐地,他们感受到了我对他们的尊重,对他们的关注,也开始有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有的敢说了,有的想学了......首战告捷,我再接再励,开始在小组捆绑式评价上想办法。当然,无论做什么,我都不忘提醒自己“假如我是学生”。 首先,我以学生的身份和每位小组长互相学习,教给他们组织学习的顺序、分配任务的方法、语言表达的技巧等,让组长们有了跟老师做朋友的优越感和被老师信任的责任心。然后,我又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制定出符合学生心理的一些竞赛规则和评价制度。以此调动学生参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好学乐学的兴趣。收到一定效果之后,接着再提高要求。让所有学生都意识到:假如不全员参加、快速学习,就没有进入竞赛的资格;假如不积极沟通、大胆表达,就不会产生集体的智慧;假如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