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元足三里的文献讨论【关键词】:关元;足三里;穴名释义;作用特点针灸作为传统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局部,以其确切的疗效、独特的治疗方式至今仍在我国的医疗体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在临床中,作为针灸的最小治疗单位——穴位,其正确的选取与应用是针灸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之一。针灸的这种以辨证论治为根底,通过对穴位的刺激,进而对机体整体进行调节的优势正在逐步被认同,但对针灸机理的阐释仍停留在传统理论的根底上,在现代生命科学飞速开展的情况下,对针灸防病治病的作用机制进行进一步的深化讨论,仍是必要的。1 关元关元穴在腹下部,脐下三等分寸,即脐与曲骨穴连线的五分之上三与下二之交点处(曲骨上二寸),即《灵枢经·寒热病》所谓的“脐下三寸”。关元穴,为小肠募穴,足三阴、任脉之会,别名“下纪”(《素问·气穴论》)、“三结交”(《灵枢·寒热病》)、“次门”(《甲乙经》)、“丹田”、“大中极”(《针灸资生经》)等。现从穴名释义、归经与穴性、主治病症、针灸方法及医家经验的角度来阐述关元穴的功能。1.1 穴名释义1.2 归经与穴性1.3 主治病症关元为三焦之气所生处,为培肾固本、补益元气、回阳固脱之要穴。为临床常用之穴。在《内经》中,关元穴主要用于治疗多种病症,如《灵枢·寒热病》:“身有所伤,血出多及中风寒,假设有所堕坠,四肢懈怠不收,名曰体惰,取其小腹下三结交”;对关元穴的主治病症有详尽论述的当属《针灸甲乙经》,谓其能治疗:“奔豚寒气入小腹,时欲呕,伤中溺血,小便数,背脐痛引阴,腹中窘急欲凑,后泄不止”等症。《千金方》中用于“主断续产道冷、石淋、脐下三十六疾、不得小便、久痢、贲豚、霍乱、癫病等”;《扁鹊心书·住世之法》认为:“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那么人强,真气虚那么人病,真气脱那么人死。保命之法,灼艾第一”。宋以后对其主治病症有所开展,治疗病种范围有所扩大,但都没有超出《甲乙经》、《外台》所主之旨意。如《太平圣惠方》中新增:“尿色如血;脐下结血,状如覆杯;妇人带下,因产恶露不止;卒疝,小腹痛;积冷虚乏病”;《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中新增:“瘕聚,月脉断绝,下经冷”;《针方六集》中新增:“夜梦鬼交,妇人结血,经事不来,赤白带下,崩漏不止”;《循经考穴编》中新增:“伤寒阴证”;《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中新增:“诸虚肾积,老人泄泻”;《针灸大成》中新增脉漏下血。到清代,《景岳全书》对关元穴的治疗作用有非常完整的概括:“主治积冷,诸虚百损,脐下绞痛渐入阴中,冷气入腹,少腹奔豚,夜梦遗精,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