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尔登战役有哪些历史意义凡尔登之战的规模和残酷性都是很大的,法军先后投入了 70 个师的 66 个师,德军投入了 46 个师,双方死伤约 100 万人。因此凡尔登之战有绞肉机之称。凡尔登之战是大战中期阶段的决定性一战,法军站住了脚跟,德军不但未能一举迫使法国投降,反而使自己军力开始衰落,日益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境地。凡尔登一战之后,德军就逐步走上了失败的途径。1918 年 11 月 10 日德皇威廉二世逃往荷兰,11 月 11 日德国宣布投降,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战略战术正确与否,对战争进程和结局确具有重要作用。德军企图在一个狭窄地段上先使用急速攻击,后转入稳步进攻,并采纳炮兵摧毁,步兵占领的原则去突破坚固的防备,显然不是高招。法军指挥部为了变更作战部署而大量使用汽车,这在历史上是首次。在凡尔登战役进程中,广泛地使用了迫击炮、轻机枪、掷弹筒以及喷火器。法军实行野战工事与永备工事相结合的办法组织防备的经验,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多数国家认为应在边境地带修建筑垒地域的一个根据。此役是典型的阵地战、消耗战。双方参战兵力众多、伤亡惨重。法军损失 54.3 万人,德军损失43.3 万人,故此役有绞肉机、屠宰场和地狱之称。战役中,法军野战工事与永备工事相结合组织防备的经验,成为大战后各国修建要塞工事的依据。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德国企图一举击败法国的战略目标再次遭受挫折,损失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又无法及时弥补。它标志着德国军事进攻的能力已从顶峰跌落,战争主动权逐渐转到协约国手里。凡尔登战役炮弹打偏改变战局1916 年春的凡尔登会战后期,法、德两国军队激烈争夺凡尔登要塞,炮火成了左右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局的重要力量。由于德军战前做了充分的准备,有许多大口径火炮,所以先发制人地向法军大施淫威。而法军由于战备不足,火力弱小,所以遭到了重大的损失。整场战争打得激烈而又残酷。这时候,德军为了尽快地结束战斗,就缩短了运输里程,轻率地将 60 多万发大口径炮弹储存在战场附近的斯潘库尔森林中,并且触犯了军事戒律,把 60 多万发炮弹全都装上了引信,准备随时调往前线使用。这一天,法军一个位于马斯河上游的炮兵阵地在经过了两天两夜的炮击之后,几乎用尽了弹药,炮兵也死伤了一大半。这时,指挥官只好被迫起用一批毫无打炮经验的后勤人员上阵,命令他们用所剩无几的炮火对德军阵地进行还击。不过,在强大的德军面前,这些还击显得是那样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