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师最喜爱的,是我“”让每一个学生觉得 老师最喜爱的,是我 。当看到这句话时,我觉得一直困扰我的如何实现教育公平难题不再是一个无解之题了。这个观点其实面对的就是保证每个孩子在老师心中的平等性。每个班上都有老师眼里所谓的耀眼的优等生、令人困扰的差生、以及默默无闻的普通生,而这样的分组通常是以成绩为标准,每个孩子在老师心中有了三六九等,甚至孩子自己心中也有一个等级,从而认为老师最喜爱谁,最不喜爱谁,假如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显然离平等对待学生很远了,那一碗水端平是不是又是真的公平对待学生了呢?也显然不是,毕竟每个学生情况不同,如此一刀切的做法很难做到真正公平。假如只有一个“学生觉得 老师最喜爱的.”“,是我 ,这是一种有偏向性的爱,但假如让每个学生都觉得 老”“师最喜爱的,是我 ,这是一种平等的爱,毕竟要做到让每个孩子都觉得 老师最喜爱的,”是我 ,这个老师肯定看到了每个孩子自身独具的禀赋、特长、潜能,真正了解了每个孩子,发掘了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让每个学生体会到了老师对他独特的爱,才会让每个孩子发出感叹:老师最喜爱的,是我!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显然这不会是一蹴而就的,我们要充满爱心、思想开通,对学生的世界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充分利用和学生在一起的所有机会,迅速捕捉、发现每个孩子的独特之处和闪光点,让每一个孩子都找到老“”师 最爱自己 的理由。二、孩子的手很小“我们给的是学生需要的吗?我们给的是学生希望要的吗?我们给的是适合学生的吗?孩”子的手很小,而我们想给孩子的太多、太重。 我们扪心自问:在履行职责的时候,有没有损害到孩子,甚至以牺牲学生的全面进展为代价?回想我们一贯的教学,我们似乎得了一种教育强迫症,总是强迫自己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教学内容,从来都是那样的鼓鼓囊……囊;教学环节,一直都是那样的环环相扣;教学容量,总是那样的满满当当最可怕的是对这样的一种教学现状和现象,我们向来习以为常,甚至引以为豪。一堂课就短短的40 分钟,其中有多少是老师强迫加给学生的负担?又有多少是真正被学生消化吸收的呢?老师眼中的争分夺秒,却将学生压得喘不过气来。大部分学生在听课时,急于记下老师讲的要点,没时间咀嚼,没时间思辨;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听课时,被动地任老师拎着走,无奈地被优等生拖着走,不知道该说什么,该干什么。课堂上的时间沙漏,在一点点“”地向老师这里聚积而属于学生的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