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与改善民生(论文)加强与改善民生(论文) 摘要: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雄伟目标,还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实际上都贯穿着切实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这条主线,都以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为目标和归宿。党的十八大报告用了较大的篇幅阐述这个问题,奏响了幸福民生的时代最强音。 关键字:民生 社会保障 和谐社会 一、加强民生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本质要求 从我国的基本国情来看,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现的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相对滞后于其他领域的建设。民生,是人民之生存和进展所必须,在我国自古与“国计”相提并论。中国古代的民生思想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政治上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在经济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基础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进展的所有制制度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文化上逐步形成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为主的文化建设新局面。这些都充分地说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建设却显得相对滞后。其增长的速度与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不相一致,出现了“国富民不强”的尴尬局面。新中国成立已满 70 周年,于是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便显得尤为迫切。社会建设的重点就是进展民生,全面地改善人民生活。 二、加强与改善民生的现实意义 改善民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展规律的必定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中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进展社会主义,面临内忧外患,只能走内向积累型的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其进展路径侧重于高积累低消费,依靠高积累优先进展重工业,迅速建立起自己的工业体系和国防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展是和谐进展与和平进展,这一进展路径在初期侧重于加快经济建设,夯实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在经济政治文化进展到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阶段后,就应侧重于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将人民的幸福作为执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大程度地让人民共享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