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半个多世纪的相机故事

半个多世纪的相机故事_第1页
半个多世纪的相机故事_第2页
半个多世纪的相机故事_第3页
半个多世纪的相机故事岁月荏苒,时间如梭。半个多世纪以来,摄影记录社会沧桑巨变同时,摄影者所用的照相机也换了一茬又一茬。五十多年来,中国的摄影人主要使用什么样的相机呢?不同的相机各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围绕相机的开展又有什么有意思的故事呢?下面我们来谈谈照相机方面的一些奇闻趣事,共同回忆半个多世纪以来的相机故事。20 世纪 50 年代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百废待兴,人民生活非常困难,照相还是一件非常稀罕的事情,除了照相馆外,摄影多是新闻单位记者和局部家境较好人的“专利”,新闻单位的相机几乎全部是外国相机,家庭用相机根本上是进口的,或是华侨归国时带回的,或是家境较好人家购置的。50 年代后半期,中国开始讨论、制造照相机。这个时期,使用相机绝对是奢侈的爱好,普通百姓根本不敢涉足。照相馆的师傅具有专业的摄影技术,颇受人们的敬重。那么,这个时期人们相机使用的一些情况是怎样的呢?梦样的追求新中国成立以前,照相机的使用权掌握在少数“贵族”手中,除了报馆的摄影记者、家有余财的“公子哥儿”,在社会上拥有照相机的人实在是凤毛麟角。50 年代后,人民生活大多还不太富裕,没有闲钱消遣。著名摄影器材专家钱元凯先生回忆说:“那时候,一般老百姓做梦也别想玩摄影。因为照相机的价格对于他们来说实在是太高了!只有家境略好一点的人能够间或拍一些照片。”价格昂贵,难以走进平常百姓家由于中国的经济比较落后,因此,记者手中的相机不但数量少,而且镜头和附件也非常少,胶卷更是宝贵的“财宝”,摄影者轻易不敢按下快门。新闻记者的相机在 50 年代,买一台国产照相机,需要 120 元,进口相机那么需要数百元。但是,那时绝大多数人的工资只有三四十元钱,一个月下来,这些钱根本上都用在生活上了,根本没有充裕的钱。假如谁要攒 100 多元钱,就可以算是一个小财主了。在当时,即使是企事业单位,资金也严重缺乏,所以,国家把照相机定位为“奢侈品”,把它列入了“限制集团购置”的名录。一般企事业单位假如要购置照相机,需要层层审批,由省级有关部门最终批复才可以使用公款购置。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 20 世纪 70 年代末。钱元凯先生回忆说:“那时候,北京王府井大街有一个效劳部,是北京市最大做照相器材生意的,里面多是苏联相机,一台基辅相机卖 500 多元钱,一台列宁格勒相机也是 500 多元钱。那时,普通中国家庭一个月假如能剩下三五元钱就算不错的了。买台国外相机需要攒 100...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