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摩揭陀国简介 此国与佛教之关系甚深。据大唐西域记卷八记载,摩揭陀国周广五千余里,土地肥沃,风俗淳朴,崇尚佛法,有伽蓝五十余所,僧徒万余人,多宗习大乘教法;复有天祠数十,异道亦多;华氏城附近有阿育王塔、佛足石、鸡园寺旧址、佛苦行处、三迦叶归佛处等著名佛教遗迹。 此国之频婆娑罗王,于旧都之北建立新王舍城(即今拉查基尔,Rajgir),并归依佛陀;此后,该地成为佛陀最常说法之处。至孔雀王朝三世阿育王时,统一全印度,国势大振,更派遣布老师至全国及海外各地宣扬佛教,建佛塔,立石柱,佛教极一时之盛。 四世纪笈多王朝时代,佛教亦极兴盛。五世纪初帝日王创那烂陀寺,成为印度佛教之中心。至七世纪,王朝衰亡,佛教亦随之衰微。[法华经文句卷一上、玄应音义卷一、卷二十一、慧苑音义卷一] 印度摩揭陀国的历史 ◆前 544 年-前 491 年摩揭陀国王频毗婆罗(Bimbisara)建都王舍城(Rajagriha)。频毗婆罗传位子阿阇世(Ajatasatru)。阿阇世王并吞跋耆国、憍萨罗、迦尸国、鸯伽等国,势力扩展到恒河流域,包括孟加拉比哈,成为十六王国之一。频毗婆罗王和阿阇世推崇佛教和耆那教。 ◆在佛陀涅盘后不久,阿阇世王赞助在王舍城进行佛教的第一次结集。 ◆公元前 450 年,阿阇世王之子邬陀耶(Udaya)建立华氏城。 ◆公元前 413 年摩揭陀国被难陀王朝的乌卦森那难陀(UgrasenaNanda)推翻。 ◆前 321 年,旃陀罗笈多在婆罗门谋臣考底利耶(Kautilya)的协助下攻占难陀王朝的都城华氏城,废难陀王,自立为摩揭陀国王,定都华氏城。随后又组织大军攻打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在印度河流域建立的军事要塞,夺取旁遮普,统一北印度建立强大的孔雀王朝。 ◆前 273 年阿育王继位,成为佛教的大保护者。 ◆前 185 年至前 73 年巽加王朝 ◆320 年至 550 年笈多王朝 (梵 Magadha,巴 Magadha) 中印度之古国。为佛陀住世时十六大国之一。又作摩竭陀国、摩伽陀国、默竭陀国、墨竭提国、摩竭国、摩揭国。意译为无害国、无恼害国、甘露处国、胜善国、不至国、聪慧国、大体国、天罗国等。位于恒河中游南岸地区,即今日比哈州南部,以巴特那(Patna,即华氏城)及伽耶为其中心。 此国在西元前七世纪中叶,有沙依苏那加(S/ais/una^ga)王朝兴起,都于王舍城。西元前六世纪后半,第五世频婆娑罗(Bimbisa^ra)王时,征服东方鸯伽(An%ga),更从憍萨罗及毗提诃(Videha)迎后妃,益张国势;其子阿阇世王时,与憍萨罗交战,又征伐恒河北方的毗舍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