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印度美学中的“庄严和“韵味

印度美学中的“庄严和“韵味_第1页
印度美学中的“庄严和“韵味_第2页
印度美学中的“庄严和“韵味_第3页
印度美学中的“庄严和“韵味西方、印度和中国的古典文学理论体系是世界三大主要古典文学理论体系。西方古典文学理论以古希腊为源头,以欧洲为中心。印度雅利安语族属于印欧语系,公元前 2000 世纪的《梨俱吠陀》是印欧语系中最古老的诗歌总集。在最古的吠陀文献中只有零星的关于美和艺术的论述。公元前六世纪左右,佛教、耆那教以及其他各派哲学有很大开展,但美学思想还没有完全系统化。这以后,对语言、诗律、祭仪、乐舞开始有所讨论,史诗也开始创作并流传。公元前三世纪的时候,印度形成了统一的帝国,同古希腊的文化也有了沟通,这促进了艺术的繁荣和哲学的进一步开展。在公元前后一段时期中,梵语学者对梵语文学的性质和特征进行探讨的最早成果被吸收在梵语戏剧学著作《舞论》中,这是第一部系统的艺术理论著作。《舞论》以“舞”为名,实际是戏曲学。它以“舞”为戏的核心和总名,包括情节、语言、诗律、乐歌、舞姿、舞台、演出等各方面,是综合性艺术。在第 17 章就论述了诗相、庄严、诗德和诗病。其中的庄严、诗德和诗病成为后来梵语诗学的通用概念。早期的梵语诗学的开展,一方面依靠梵语戏剧学,另一方面也借助梵语语言学。早期梵语诗学直接继承这个命题,认为诗是“音和义的结合”,而诗的语言和普通语言的区别在于诗的“音和义”是经过装饰的。韵散结合以诗体形式来论文学、论诗是印度古代的文化传统,是一种民族文化的历史积淀。印度梵语古典诗学从一诞生开始,就具有体系化的结构特点和理论框架。这种体系,是建立在古典哲学和修辞学的根底上的,因而使印度的传统诗学,也称之为“庄严论”。即是广义的修辞学。它的根本内容,主要是讨论诗〔即文学〕的艺术技巧性;其根本形式,是章节编排的有序性和结构的严谨性。以梵语戏剧学为例,就总体而言,从檀丁的《诗境》到十四世纪宇主的《文镜》,整个梵语诗学建立了以“庄严”、“曲语”、“味论”、“韵味”为核心的梵语诗学体系。从单方面来说,《诗镜》注重于诗是词和义的结合,即形式和内容的统一。“诗德”和“诗病”,婆摩诃的《诗庄严论》以庄严论为旨归,来探讨诗的语言美为核心内容。“庄严”,即“修饰”,着重于修辞的文体和风格;恭多迦在《曲语生命论》中给诗下的定义:“诗是音和义的结合,表达诗人的曲折表达,使知音欢愉。”但他始终坚持庄严论传统,认为曲语是诗的生命、文学的本质特征。他力图用曲语这个概念囊括一切文学表现手法。而婆罗多印度梵语诗学体制的一...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