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的策略关键词:史料;历史感知;历史评判一、运用史料丰富学生的历史感知所谓历史感知就是指对历史人物、事件或现象的直观感知。假如学生的历史感知不丰富,那么,他们是不可能进行深化的历史学习的。对此,在教学中,老师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恰当运用相关的史料,帮助学生充分感知历史。〔一〕运用史料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在历史教学中,老师要善于在教材中补充一些史料,有效地让初中生进行历史感知,从而产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很多历史典故很易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补充一些这样的史料是十分有效的。例如,在《高度集权的北宋政治》一课的教学中,笔者补充了“杯酒释兵权”的史料,让学生先尝试阅读史料,然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这一故事。乾德初,帝因晚朝与守信等饮酒,酒酣,帝曰:“我非尔曹不及此,然吾为天子,殊不假设为节度使之乐,吾终夕未尝安枕而卧。”守信等顿首曰:“今日命已定,谁复敢有异心,陛下何为出此言耶?”帝曰:“人孰不欲富贵,一旦有以黄袍加汝之身,虽欲不为,其可得乎。”守信等谢曰:“臣愚不及此,惟陛下哀矜之。”帝曰:“人生驹过隙尔,不如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君臣之间无所猜嫌,不亦善乎。”守信谢曰:“陛下念及此,所谓生死而肉骨也。”明日,皆称病,乞解兵权,帝从之,皆以散官就第,赏赍甚厚。——《宋史·石守信传》这那么史料,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杯酒释兵权”的全貌。当然,解除兵权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事情,不是一次酒宴就一蹴而就的,从而纠正了学生对教材的误读误判。可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老师在教材中补充一些史料,特别是一些具有趣味性的史料,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对相应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充分感知,从而为高效的历史学习夯实根底。〔二〕运用史料复原历史境况在初中历史教材中,对于一些历史事件的描述往往是概要式的,因此往往会留下很多“裂隙”,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不能够全面、完整地把握历史原型。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善于在教材的这些“裂隙”中补充史料,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认识完整的历史境况。例如,在《鸦片战争的烽烟》一课中,对“虎门销烟”这一历史事件的呈现只是描述了虎门销烟的起因、经过与结果,至于是如何销烟的,教材没有进行说明。因此,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是以为销烟就是用火把鸦片给烧了。那么销烟是不是真的放火烧鸦片呢?在此处笔者给学生补充了如下一段史料。“窃臣等钦遵谕旨,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