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班主任如何维持课堂纪律韩天飞教育学上对课堂纪律有一个这样的定义: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协调学生的行为,以求课堂目标的最终实现,必然要求学生共同遵守课堂行为规范,从而形成课堂纪律。从课堂纪律形成的原因看,简单地说,若从外部施加准则与控制,就是外在即他律。若学生从内部向自己施加准则与控制,就是内在纪律,即自律。具体来讲,有以下四种类型:1、教师促成的纪律[当班主任辛苦,当小学一年级的班主任尤其辛苦。孩子们刚从幼儿园来到小学,各种行为习惯和思想观念还没有转变过来,他们仍然盼望着每天两节的游戏课,吃过午饭等待着睡午觉,当然最不习惯每天有回家作业。这时侯,班级课堂纪律的形成主要依靠各位任课老师的努力,特别是班主任的有效管理。首先会让学生明确一个概念:我是一个小学生了,不再是幼儿园的小朋友,学生就该认真地学习知识和本领;接着,老师可以向全班强调作为一个小学生上课该怎么做,并和大家讨论定下《班规》做为平时的行为准则;随后,会收集很多琅琅上口的童谣和精彩有趣的故事,让学生先能够静下心来听,再试着背诵和表演。刚开始,学生不习惯有些规矩,慢慢地觉得上课真有趣,又可以学到很多知识,挺有成就感的,在老师的努力下,良好的课堂纪律也就形成了。一般来说,如果课堂纪律仅仅是靠教师促成的,还没有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这样的课堂纪律有很大的可变性和不稳定性。常有这样的班级,班主任的课纪律很“好”,一旦是其他老师上课马上就原形毕露,讲话的,做小动作的,传小纸条的,什么都有。所以,教师促成的课堂纪律仅是对班级管理外部改造的完成,接下来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2、集体促成的纪律这是教师促成的纪律内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当遵守课堂纪律已经成为周围同学的自觉行为时,集体促成的纪律也就形成了。这样的纪律有较强的稳定性,一般不会因为老师的不同或学科的难易产生大的变化和波动,对班级而言,这是比较理想的纪律形式。平时喜欢捣乱的学生如果转学到这样的班里,会发觉自己的行为和周围同学不一样,他的鬼脸和插嘴迎来的不是大笑或呼应,而是鄙夷和愤怒,他也会静下心来思考,调整自己的行为,让自己和集体步调一致。这样的课堂纪律对个别学生问题行为的改造作用还是十分明显的。3、任务促成的纪律这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课堂纪律形式,它的形成和学生面临的任务有直接的关系,随着任务的出现而出现,可能会随着任务的结束而消失,但也有可能会持续。学生有很强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