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叙事与知识的边界

叙事与知识的边界_第1页
1/5
叙事与知识的边界_第2页
2/5
叙事与知识的边界_第3页
3/5
叙事与知识的边界1950 年代初期,当纳博科夫着手创作《洛丽塔》时,他的好友兼文学批判家埃德蒙·威尔逊(EdmundWilson)寄给他一本法语版的《性心理学讨论》第六卷(此书系英国性心理学大师哈维洛克·艾利斯所著),书中附有一篇俄罗斯男子的“性忏悔录”:该名男子家境优渥,曾在国外留学,自从 12 岁有了性启蒙之后便沉迷其中,以至于荒废了学业。后来他决心洗心革面,成了一名师。就在他准备和一位意大利女子结婚时,他邂逅了一名雏妓,再次深陷性痴迷中,最终将钱财挥霍一空,婚姻也不可挽回地失去了。纳博科夫在给威尔逊的回信中写道:“(我)喜爱这个俄罗斯人充满爱欲的一生……作为一个男孩来说,他遇见了(或者说渴望)那么多小女孩,生活似乎待他不薄……只可惜故事结局太老套了。”[1]“爱欲与毁灭”,是纳博科夫很早就思考的文学主题。在他最后一部俄语小说《天赋》(1938 年)中“洛丽塔”的主题呼之欲出。而 1939 年夏天创作的短篇小说《魔法师》则成为《洛丽塔》的雏形:小说叙述一个男子与一名病入膏肓的女子相爱。女子撒手人寰后,他独占了女子的孤女—其中可见《性心理学讨论》中那个小故事的影子。我们很难说纳博科夫究竟是学者型作家,还是以写作为生的职业小说家。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在纳博科夫的兴趣排行榜中,小说只能屈居末端,他最爱的仍是蝴蝶—他是一名不折不扣的鳞翅目昆虫专家,还曾一度在哈佛比较动物学博物馆担任副讨论员(他甚至在专业学术杂志上发表讨论论文)。在西方文学史上,像纳博科夫这样兼有学者气质的小说家不乏其人。比如索尔·贝娄,他 1946 年执教于明尼苏达大学英文系,1952 年受聘普林斯顿大学创作中心的讨论员。《赫索格》中那位充满思虑、不断写信的犹太知识分子,很明显是学者、知识分子和作家的综合;比如美国小说家约翰·威廉斯,其带有性质的《斯通纳》在 1965 年出版时无人问津,时隔半个世纪后,这部被淹没的小说杰作重见天日,在批判家和读者的双重推动下,缔造了一个新的美国文学的佳话。约翰·威廉斯一生讨论文学,既是丹佛大学的学者,也是《丹佛大学季刊》(后改名《丹佛季刊》)的编辑,他将文学讨论者和分子的魂魄,毫无保留地投在了斯通纳身上。此外,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库切,爱尔兰小说家科尔姆·托宾,意大利符号学家、小说家翁贝托·埃科等,都是学者型作家的代表。在此矩阵的另一端,则是那些不依靠大学机构和教育体制生存,甚至敌视批判家和文学讨论者的职业小说家...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叙事与知识的边界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