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哭墙的微妙时刻“阿多诺说过,奥斯威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我想说,唐山地震纪念墙的刻名收费之举,同样是野蛮的,是无耻的。”不管是否赞同收费,在一点上舆论取得了一致,即纪念墙项目应该是政府的公益行为“听说纪念墙要拆,到底有没有这事啊?”“我也听到过这个说法。”“真拆了怎么办哪?”“那能怎么办,政府要拆,就拆呗。”8 月 6 日下午,南湖地震科普纪念园办公楼内,从石家庄远道而来为各自亲人办理刻名手续的两位中年女性交谈着。她们谈论的是“7·28 地震纪念墙”,纪念墙为唐山大地震的罹难者亲友提供了一个祭奠亡灵的场所。只要交一笔费用,罹难者亲友就可以将亡者的名字镌刻于纪念墙之上。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纪念墙有了另外一个名字——哭墙。既然与唐山大地震的 24 万死难者有关,纪念墙就注定不仅仅是唐山的地区话题。今年的“7·28”之前,纪念墙早就不约而同地成为全国各大报纸关于大地震 30 周年专题策划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各路记者奔赴唐山后,发现了比原先策划方案更重要的新闻——纪念墙正面临被“拆除”的命运。一时间媒体纷纷跟进。在“存”、“废”之间,纪念墙再一次引发了全国性的关注。8 月 6 日,本刊记者也来到唐山,试图揭示“哭墙”废存之争的全过程。现场8 月初的唐山,闷热。唐山大地震 30 周年纪念日已经过去一周,市民们回归到日常生活的轨道,各自忙碌着。这是一座新唐山,高楼在废墟上拔地而起,市中心广场很宽阔,白天和夜晚都有不少人流连。尤其是夜晚,市民三五成群来到广场,在高耸入云的抗震纪念碑旁,在明亮的路灯下打牌、溜旱冰、舞剑、打太极拳,少长咸集,一派升平。坐车从市中心往南约 10 分钟后,地面有个明显的下坡,便到了开滦煤矿的塌陷区。十年前,这里垃圾如山,污水四溢,被市民称为“龙须沟”,如今已被修建成南湖公园。公园占地面积很大,里面有大片的树林和草地,尽管仍显杂乱,但草木葱茏也蔚然可观。进入公园深处,可见一水面即为南湖,由地下水涌积而成,水面 190 多公顷,不少游人泛舟湖上。2024年,南湖获联合国“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2024 年,又被评为“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备受关注的“7·28 地震纪念墙”就建在离南湖不远处。8 月 6 日,本刊记者在现场看到,目前,建成的墙体共有三堵,为槽钢空心结构,通体用黑色花岗岩覆盖。每堵墙共有三面,每面纪念墙高 7.6 米,厚 3.42 米,长 200 米。墙面上已经用金色正楷字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