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透水路面铺装的 LCA 评价指标设计_全寿命周期引言随着经济的开展和现代化建设进程加快,许多城镇逐步被钢筋混凝土房屋、大型根底设施、各种不透水场地所取代了原本的绿色。这些不透水材料破坏了地面的天然渗透性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生态问题。在这种情况在,透水性铺装应运而生,它以其无法比较的透水性和透气性受到了各界的关注,并开始广泛的运用于城市人行道、广场、花园等工程当中。然而,由于我国对透水铺装的讨论年限较短、讨论力度不够,缺乏国家或行业的评价指标和标准来指导生产,因此,在实际工程中这种不标准性、不统一性导致出现了许多问题。为了推动透水铺装的进一步开展,对其进行全寿命周期评价指标的探讨显得十分必要。1 我国透水性路面铺装存在的问题基于透水性路面铺装对生态环境的显著影响,许多国家和地区均在各自的绿色建筑标准中制定了相关的细那么以保证地面的透水能力。例如,我国 2024 年公布实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第 4.1.16 条及 5.1.14 条规定,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的室外透水地面面积比分别不低于 45%和 40%。在我国透水性铺装理论以及技术条件都不成熟的条件下,这些强制性规定直接造成了开发商间的跟风建设,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的建设现象,并由此滋生了一系列问题。1.1 选址不当在欧美等国家,透水性铺装的建设过程主要包括 5 个程序:工程选址与评估透水铺装材料选用与评估透水路面结构设计分析透水路面施工与质量控制透水路面成效评估。这足以看出工程选址的首要作用,然而我国实际建设过程中往往容易无视这个环节,设计缺乏考虑当地的地质条件、降雨量、交通条件等的情况比比皆是,导致铺装设计不符合其技术经济的要求。1.2 耐久性差由于施工不当或是透水路面本身强度、抗冻性不够,在生活当中常常可以见到人行道铺装翻修的情况,少达一两年就翻修一次,耐久性能较差,虽然这种翻修不像硬化路面一样是开膛破肚式的,但也需消耗大量的物力、财力。1.3 缺乏特色我国城市建设长期以来秉承经济、有用的原那么,对城市景观的重视程度不够高,加之我国缺乏对透水性路面铺装的理论讨论,各地相互借鉴成果,这就导致了各地透水铺装毫无特色可言,大局部都非常类似,久而久之就加深了城市铺装的特色危机。1.4 不透水由于设计和施工的原因,透水性路面在竣工一段时间后就有可能出现空隙堵塞,无法及时排水的现象,加之我国大局部地区和城市的配套清洗措施不完善,出现这种不透水情况后,大多数都是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