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的深化进展,祖国的面貌日新月异。素养教育的提倡,新课程标准改革的实施,为教育事业带来新的进展机遇,同时也迎来新的挑战。笔者作为中学语文课老师,亦随着教学改革的进展和需要作出相应的教学方法的调整,在语文课尤其是作文教学上有新的教学思维导向。根据笔者的经验,在中学的作文教学中,如能根据地方特点,扬长避短,充分把握作文教学的契机,培育学生乡土情感,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使学生关注家乡、描写家乡、对于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大有效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浓厚的写作兴趣,能够激发学生写作主动性的发挥,培育学生的写作兴趣要根据地方特点因时因地制宜。对于农村中学,特别是贫困山区的学生来说,语文能力的训练环境还十分落后,课外阅读量少,学生知识面窄,写作确是苦事一桩。写什么呢?有什么值得写呢?还不知道。以往的作文训练大多是为了应付考试。故写来写去,作文能力非但没有实质性的提高,反而越写越空洞,缺乏真情实感,学生越写越怕写。所以,在作文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把握教学契机,从培育学生乡土情感的角度出发,激发学生关注家乡一草一木,了解家乡的人情风俗,引导学生以写作的形式介绍家乡,赞美家乡。这样写出的文章内容具体,言之有情。以往农村长期处于闭塞落后的局面,但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的深化进展,山区面貌呈现出喜人的变化:昔日泥泞的小路如今成了宽阔平垣的水泥大道,昔日杂草丛生的放牛坡如今成了披红“”……挂绿的 花果山 ,昔日低矮的小瓦屋如今变成金碧辉煌的高楼大厦。这一切都足以让学生感慨和自豪,这一切,也是学生写作的最好素材,在作文教学中老师首先要抓住这一契机,从培育乡土情感入手,激发学生学作的兴趣,具体做法可以分为三步:一、拟题拟题具有导向功能,老师在命题或指导作文题时要及时抓住这一契机,培育情感,激发兴“趣。新《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指出: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育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因此,无论是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是一般文体的训练还是文学体裁、新闻、通讯、调查报告等其他文体写作,老师都应有意识地通过拟题引导学生多写家乡,并注重拟题的技巧,以点燃乡情之火为出发点来构拟作文题目。与发达地区相比,家乡虽然贫困,但贫困是落后,不是耻辱,在让学生正视家乡落后的同时,也要使他们了解家乡的变化,看到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