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资源配置的实践育人共同体的治理讨论摘要:由于城乡教育资源、学校与企业人才培育、中职与高等院校资源等配置的不平衡,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各种分化差异,进入社会后也面对不同的选择,但思想教育是其根本。基于资源配置要实现实施实践育人共同体的建设,首先要了解资源配置差异的问题,同时与企业、当地政府、社区等工作建立实践育人共同体,从而培育出更多社会需要的人才。关键词:资源配置;实践育人;共同体;治理一、教育资源配置的不足及优化措施我国是一个进展中国家,是一个人口大国,经济的进展与教育的进展存在不平衡,投入到教育资源配置的费用远远跟不上人口的快速增长。城乡间的资源配置存在较大的差异,资源配置差异将最终导致学校教育质量的差异。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差异,也导致了地方财政对学校的资金投入不均衡。“对教育事业投入的各种资源在各种不同使用方向上的最佳分配,它本质上是调整教育资源的利益主体的相互关系以及分享所得份额。”这是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的定义。对教育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有利于优化教育的进展条件,提高办学的效率。假如进行教育体制、教育运行机制和教育政策等方面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而实现教育管理中的经济优化目标。1 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进展性特征随着经济的进展和经济体制转轨,我国大部分地区解决了长期存在的“短缺经济”问题,但在教育领域,供求关系仍然十分紧张:一方面,教育供给并不能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而另一方面,教育财政资源的供给不足,使教育事业迅速进展的需求受到抑制。教育供给不足的现象在我国会持续一段相当长的时间,这是由现阶段的经济进展水平所制约的财力供给以及教育必须进展的客观需求之间的实际矛盾所决定的[1]。2 改革教育体制,促进教育资源优化配置(1)资源配置决策有集权性。资源配置计划、方案的制定和资源配置的实现,这些权力都由中央集中掌握。(2)资源配置行为有政府性。由政府的组织目标来决定任何配置方案,资源配置的顺利实现,必须要有各级政府执行计划的动力和可靠的信息。(3)资源配置动力有多样性。资源配置动力的特点表现为:中央决策者的高度权威性、下级对上级的忠诚及强调整个社会的无私或奉献精神,强调利他主义、艰苦奋斗精神、完成任务的责任感和严格的等级制度。在目前市场经济体制下,教育资源配置实行的是计划调控和市场导向有机结合的模式[2]。3 改革教育运行机制,促进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