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大学文化形成的内部因素(一)群体个性与大学文化

大学文化形成的内部因素(一)群体个性与大学文化_第1页
大学文化形成的内部因素(一)群体个性与大学文化_第2页
大学文化形成的内部因素(一)群体个性与大学文化总结出学生亚文化群体的四种类型:“社团型”(文化体育爱好者、男女生联谊会),“职业型”(努力为工作和谋职做准备),“学术型”(刻苦钻研、埋头图书馆、计划攻读讨论生),“其它型”或“不落俗套者”(政治活动家、或放荡不羁者等)[3](27)[4]。各个不同的亚文化群体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组织开展各种形式和内容的学生活动,不仅丰富了校园的文化生活,更为大学文化给予了最为活跃和灵动的色彩。此外,每个时代的学生都有明显的代际特征,都有这个时代给予青年的独特文化。二、北京钢铁学院(1952-1966)主要群体考察(一)师生员工规模从 1952 年底到 1966 年,钢院的教职员工从 129 人进展到 2202 人,增长约 17 倍;老师从 80 人进展到 878 人,增长近 11 倍;行政人员从 47 人增加到 428 人,增长约 9 倍。其中,教授从 21 人减少到 20 人,副教授从5 人增长到 36 人,讲师从 3 人增长到 193 人,助教从 27 人增长到 590 人。具体数据如表 1 所示[5][6](193-202)。表中的师生比是指专任老师与学生的比例,职生比是指教职员工与学生的比例,师政比是指老师与行政人员的比例。从学校招生规模来看,发生过两次大幅度下降,一是 1957 年,二是1961-1963 年,招生规模缩减了近乎一半。从老师规模来看,发生过两次大幅度增长,一是 1956-1957 年,二是 1959-1960 年。其中,1960 年老师规模达到 1030 人(包括相当一部分大四学生未毕业而提前转为老师),之后有所减少。行政人员发生过两次大幅度增长,一是 1958 年,二是1960 年。工勤人员发生过两次大幅度增长,一是 1957-1958 年,二是1960-1961 年。据时任人事科长的曲祥生老师回忆,教职员工的增长有两个高峰,一是 1956 年、1957 年,当时首批、第二批毕业生留校,补充了一大批老师;二是 1958 年、1959 年、1960 年,当时掀起“教育革命”高潮、“以钢为纲”,国家大力进展钢铁,学校扩展规模,致使 1960 年教职工数量比 1956 年翻了一番还多。关于学生招生规模的两次减少,一是因为 1957 年贯彻中央“勤俭办学”和“精简节约”的方针,使得招生大幅度减少;二是因为学校贯彻《高教六十条》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部分师资力量较弱或办学条件较差的专业停止招生。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文森传品+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一家传播文化教育的小店,资料丰富,随意挑选。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