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理论溯源与应用关键词:创新能力;建构主义;非线性自组织一、创新能力的概念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①创新意识指创新主体内在追寻未知、解答自身困惑的一种自我心理驱动,它是创新主体在面对未知或问题时表现出来的一种未知欲望。它是创新的始发地,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思维能力是指创新主体在一定的经验、实践、知识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改变自身的思维方式,而发现新问题,并针对新问题提出新看法、新理论的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又包括:进展思维、逻辑思维、批判思维、直觉思维、想象思维五种能力。创新实践能力是指创新主体把创新思维构建的新想法和新观念付诸实现,实现从观念到成果的能力。实践是检验和实现创新思维中所提出的新设想的唯一途径,也正是实践把创新思维与空想区别开来。二、创新能力与建构主义建构主义理论最早由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他认为人在认识现实的过程,现实对人产生一种新的认识的刺激,然后人在认识的过程中对这种刺激进行与原图式(原认识)对比,以此达到一种认知的平衡。当新的刺激无法与原图式匹配并同化,人就会制造或修改原图式,使新的图式与新的刺激匹配,从而达到认知的平衡,如此循环,以更新人的认知。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认知是个体以自身诉求为出发点,以工具为中介,主动积极的构建过程,其中有意义的认知学习更是复杂的、动态的,处于不断变化发生着的情境脉络之中。第一、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个体的认知背景、原有认知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它认为,学习不是信息的一种简单积累,而是新的信息、认知与旧的信息、认识的冲突和刺激,引发个体思想观念的改变和结构重组。学习也不是单纯的信息接收、存储和利用,而是新旧信息之间的互融互动。第二、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对接收的新信息、新图式有主动的反应,即个体对新的未知进行有意识的探究,并积极地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在探究和建构的过程中,学习者由于求知的本能被激发,新的信息与问题在这种求知本能的驱动下,个体通过思考和动手实践,从而进一步了解事物的本质。因此,对学习者个体来说,他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都得到了和进展。第三、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个体在新情境中必须懂得与他人相互沟通与学习,在进一步新的信息和经验的同时,提高学习者个体的思维水平,改变思维角度,从而提出他们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再能过老师、学生之间相互探讨,寻找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角度,从而训练他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