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失地农民;就业安置;可持续在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推动的浪潮中,一个新的社会群体随之迅速扩大:失地农民。说是农民,他们已经没有土地;说不是农民,他们却在城市的边缘徘徊;刚刚失去土地这条生存底线的他们,希望能和城市人一样获得工作机会、社会保障来支撑起未来的生活,但却屡屡失望;他们处于弱势的生存、面对未来的无助,令我们忧虑,更激起我们的深思。对失地农民的就业安置,国家和各地政府做了很多工作,也进行了较多的努力,但是,结果并不令人如意,其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其就业安置没有作到可持续化。一、失地农民就业安置的结症:就业安置不可持续性1、征地补偿费用低,失地农民可持续就业缺乏经济基础。3、就业培训跟不上,失地农民无可持续进展的主体优势。失地农民文化素养和劳动技能偏低,就业难问题比较突出。许多农民因征地从农业转产后,主要从事一些技术要求不高的体力劳动。随着经济进展,劳动力市场逐步由单纯的体力型向专业型、技能型转变,素养低的失地农民就业难度大,部分农民还存在着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观念障碍。一些农民分到土地征用款后,很快就花光,他们中一部分人将成为没有土地、没有资金、没有生活保障的流民。农民失去了土地就失去了最根本的就业岗位。失地农民向非农就业转移过程中,除少数人能利用城区进展带来的商机经商办企业外,由于大多数失地农民的文化素养和劳动技能普遍很低,在土地以外的其它工作岗位竞争中处于劣势,难以找到新的就业机会。特别是40 岁以上的劳动力,尤为突出,虽然他们过去是农业生产的好手,但现在田地没有了,年龄又偏大,为不至于呆在家吃闲饭,不少人到建筑施工场地打短工,从事简单的看管、搬运等临时性工作。许多农户在全部或大部分耕地失去后,希望从事非农经营,然而由于过去他们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缺乏从事二、三产业经营的技能和经验,同时又由于农民投资理财的知识和能力较为有限,面对变化莫测的市场,难以为土地补偿费寻求有效的增值渠道。二、对策:可持续安置失地农民1、强化就业培训制度。增强失地农民的可持续就业能力由于失地农民的文化素养和劳动技能普遍很低,在土地以外的其它工作岗位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大部分难以找到新的就业机会。据《经济日报》消息,某省针对失地农民现实状况的抽样调查显示,被调查的 455 户失地农民中,被安置就业的只占总数的 1.1%。目前安置失地农民就业主要有两种途径:招工安置和就地安置,就实际效果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