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好读后感放飞心情文随心动作为一名职工,工作中我们时常接触请示、申请、报告、等文种,而提及“读后感”三个字眼脑海里便出现出美好的学生时代。工作后也读书,只是仅仅将读后的“感”停留在内心或言语中,很少将真情流露于笔端。在这次“读书成就梦想、坚守提升素养”职工读书沟通活动中,我先后阅读了 60 多篇读后感,读后感慨颇多:透过一篇篇文字,我感受到不同的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同时也感受到总厂浓浓的文化韵味。今日有幸参加读书沟通活动,也想畅谈一下自己就如何写读后感的一点想法,愿与大家沟通、共勉。回想当初与二年级的儿子一起写读后感的情景,感到自己是那么的幼稚和肤浅。读完一篇文章(一本书),我将 80%的篇幅用来介绍文章内容,只在结尾草草写上几句“我读了本书有……感想。”有时水平还不及二年级的儿子。后来我在校讯通开通了博客,校讯通为了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营造家庭的读书氛围,每年两次举办“书香阅读”活动,同一本书有十几、几十个孩子、家长、老师写读后感,通过阅读别人的博文我的写作水平得到提高,慢慢地我尝试着多种方法撰写读后感。我们都明白“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道理,却又不同意去潜心阅读。说心里话我起初的阅读也是为了“用”而读。孩子幼年时,我阅读过斯宾塞的《欢乐教育》;孩子小学时,我阅读过尹建莉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孩子初中时,我阅读过卢勤的《初中三年早知道》、吴海溪的《青春期,妈妈说给儿子的悄悄话》和魏书生的《与父母对话家庭教育》;现如今,儿子考上高中了,博友“玉蝴蝶”又送给了我一本刘称莲的《陪孩子走过高中三年》……起初读这些书的目的是取经、是预防,更多的是借鉴,后来我受一些博友(阅读推广人)的影响,也把一些读过的好书以读后感的形式推举给更多的家长和孩子们。万变不离其宗,读后感也是如此,一篇好的读后感不但要感人,要真实,更要懂得与“读”紧密结合,因为“感”始终要受“读”的约束,所以你选择的“感”点就像一根红线贯穿始终,开头引“读”,中间不间断地回应“读”的内容(我喜爱以引用原文段落、语句的方式展开回味、感悟),文章结尾最好恰当地回扣“读”的内容,给读者一个“千条线,一根针”的感觉——又回归到“读”的内容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