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理论性历史概念所谓理论性历史概念,是指具有系统的体系,比较抽象的历史概念,如三民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等。理论性历史概念在初中历史课本中出现的频率虽然不高,但它不像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这类历史概念那样容易理解,是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拦路虎”。因此,老师有必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理论性历史概念。一、比方法理解对于一些理论性历史概念,初中学生不必掌握其完整、准确的含义,但老师必须设法让学生学会理解和运用。采纳比方法能够深化浅出、形象生动地讲解理论性历史概念,学生易于理解。例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原理,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始终,课标虽不要求学生掌握什么是生产力、什么是生产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但在实际历史教学中这些问题是无法回避的。那么,老师该如何采纳比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呢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七课《大变革的时代》时,我们知道,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以及水利的兴修,标志着生产力水平的显著提高,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开展,战国时期各国进行变法,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使新的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的开展,从而促进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开展。对于这样抽象的道理和理论性历史概念,许多学生不能理解。假如采纳比方法,把生产力比做“人的脚”,把生产关系比做“鞋子”,“鞋子”大小必须适应“人的脚”,人才能走得更好、更快。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生产力、生产关系等理论性历史概念。二、比较法理解再如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概念时,可以把半殖民地和殖民地进行比照,把半封建社会和封建社会进行比照。三、例证法理解有些理论性历史概念,其含义其实很简单,只要用史实加以,就很容易理解了。例如:绥靖政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西方大国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实行的纵容政策,以此来安抚侵略者,企图将祸水东引,使德国的侵略矛头指向苏联。这样的解释,学生难于理解,但假如老师引导学生对慕尼黑阴谋的背景、过程、结果、性质和影响进行分析,学生就能较容易地理解绥靖政策。四、阐释法理解对于比较复杂的理论性历史概念,除了给出一个完整准确的定义外,还要从多方面加以阐释,包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例如:中国的近代化。近代化也叫现代化,它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在中国,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以及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变化,就是实现社会的转型,从封建社会转变为近代社会。中国在近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