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选择适合自己朗诵的作品朗诵作品是二度创作的素材,这是不言而喻的。没有一个适合自己的作品,创作失去了最根本的根基,不会有好的创作。在我的实践中,选择作品至少应该有下述原那么:1)适合自己的嗓音特点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区别与他人的嗓音特点,发音习惯。除了标准性的发音要求外,实际上我们常常是无法很好地做到自主地有效地控制嗓音的变化的,因为我们没有经过专门的发声训练和练习,多数属于自然习惯性发声。像我的嗓音,浑厚而略带沙哑,低音局部可以到达很低的位置,高音却不行。有些朋友音色华美,清楚亮丽;有些朋友柔和甜美,如潺潺流水;有些朋友声音娇柔细嫩,婉约小巧;也有些朋友音色没有特别明显的特点,平凡中显出不平凡来,不一而足。嗓音是有色彩和性格的,因此嗓音的特点不可能不对朗诵题材的选择产生影响,而且我个人认为这种影响对每一个朗诵个体又是决定性的。作品的情绪、情境、深度以及其间设置的戏剧化冲突都需要用声音来表达,用音调、重读、气息、停顿、语速等来表现。比方:深邃的思考,需要深沉稳静有厚度感的声音来做底;抑郁的感觉需要用消沉压抑的,深度感强烈的和和缓的嗓音;跳跃、欢快的情绪需要年青,清爽富有活性的嗓音表达。那些时代感极强的政治性作品,如《中国,我的钥匙丢了》《囚歌》等那么需要既可消沉也能高亢的嗓音来表达;温文尔雅、抒情柔怀的作品,特别适合那些声音或清楚洁净或甜美动听的嗓音。比方,嗓音很粗纩而深厚的人,很适合朗诵一些大气的,豪迈的作品,这类作品感情热烈奔放,涉面宽宏,起伏很大;而嗓音华美的男声,比较适合朗诵诸如古诗词,王子人物的独白(比方哈姆雷特)和现代派诗人的诗作。常常听朋友们读贺敬之先生的《西去列车的窗口》,这篇文章政治色彩和时代特征明显,篇幅又比较长,段落起伏比较大。这样的作品是不适合女声读的。曾听过慧眼、网络仙翁、大和尚读过,我的感觉,在深度的处理上,网络仙翁比较理想,在情感处理上慧眼略强。其实,这样的印象多半来自他们的音色上的巨大差异,网络仙翁嗓音宽阔沙哑,行声严肃,时代感把握得比较好,但在高亢区,却显得有点力不从心了,这时显得慧眼年青高朗的声线优势明显突出了出来。我听过女声读过同一作品,实话说始终没有人能到达最根本的要求,不是诵者不努力,是她选错了作品。作品选择不当,最直接的效果是吃力不讨好。读了半天,自己找不到感觉,听者感觉也不好。当然,自己适合诵读什么类型的作品,是需要经过一段时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