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圣人孔子的政绩有哪些政治成绩孔子的政治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了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治者与被治者。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礼制传统较深的鲁国,这时周王朝的统治权力已经名存实亡,诸侯间相互争战不断,出现了王道哀,礼义废,政权失,家殊俗的社会现实,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个时代的特点。社会矛盾的激化阻碍了生产力的开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摧残。这些共同构成了孔子政治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和社会条件,仁与礼是其政治思想的根本精神。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大同社会的根本特点是:大道畅行,天下为公,因而能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矝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阴谋欺诈不兴,盗窃祸乱不起,这是一幅理想化的传说中的尧舜时代的原始社会景象,也是孔子向往的最高理想社会。小康社会是孔子主张的较低的政治目标。小康社会的根本特点是:大道隐没,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与这种贫富不均、贵贱不等相适应,产生了一系列的典章制度、伦理道德,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立田里,以贤勇知,相应地还要设城郭沟池以为固,由是,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这种社会显然没有大同世界那样完美,但有正常秩序,有礼、仁、信、义,所以称为小康。这种社会实际上描述了私有制产生后的阶级社会的盛世。孔子的大同社会、小康社会理想对中国后世影响深远。后来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段的思想家提出不同内容的向往蓝图和奋斗目标,这种思想对进步思想家、改革家也有一定启发,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和孙中山都受到其影响。经典名言1、《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摘孔子《论语》(《诗经》三百篇,其内容可以用一句话归纳综合:思惟纯粹,没有罪恶。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的欲,不逾矩。摘孔子《论语》(我从十五岁开端努力于进修,三十岁便能自立于社会了,四十岁对各类事理不再困惑不解,五十岁理解了天然界的纪律,六十岁对听到的工作能体会贯穿,并能区分长短真伪,七十岁时干事能为所欲为,但又不会超越礼制的标准。)3、温故而知新,可认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