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孔子仁德思想观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启示研究

孔子仁德思想观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启示研究_第1页
孔子仁德思想观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启示研究_第2页
孔子仁德思想观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启示研究_第3页
孔子仁德思想观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启示讨论摘要:孔子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育“仁、德”的君子、德才兼备的人才,而人的品德形成离不开道德情感的培育、自我反省的作用和社会活动的参加。孔子“仁、德”思想观是儒家思想精髓所在,对当下高校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要重视学生道德情感的德育价值,发挥学生自我反省的德育功能,坚持知行统一的德育原则。关键词:仁德思想观;德育;人才培育;道德情感;自我反省;知行统一大学生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力量之一,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关系到我国现代化事业的成败,关系到能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大学老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播者,还应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育者。因此,大学老师要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来反哺高校的德育,提升高校德育水平,培育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而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仁、德”思想观更是儒家思想精髓所在,对当前的高校德育工作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一、孔子“仁、德”思想观产生的背景和意义春秋末期,奴隶制社会逐步瓦解并走向衰败,新型的封建制社会尚未形成。经济上,土地私有制已经得到确认,在土地所有权变革的基础上产生了生产关系,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已是大势所趋。政治上,建立在父系血缘制度上的周礼遭到严重破坏,周天子的权力严重削弱,旧贵族势力的没落与新贵族势力的崛起成为不可扭转的历史潮流。思想方面,传统守旧的思想不断受到冲击与批判,适应新时代变化的观点正在萌芽。孔子出生于鲁国没落的贵族家庭,鲁国当时是重要的文化中心,保存着比较完整的西周文化,他从小就耳濡目染传统的周礼。孔子思想在政治上的进步表现为:孔子关注民生,有很强的家国天下情怀,对于当时社会动荡、百姓艰苦的生活感到不满,并积极奔走呼吁统治阶级从上层进行改良。孔子思想在政治上的保守性体现在他认为自商、周以来一直传承的氏族宗法制度、贵贱等级制度、上下级尊卑制度等是经过历史考验的,是不应改变的。在这种双重矛盾性思想的影响下,孔子提出了“学而优则仕”的口号,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育“仁德”的君子、德才兼备的人才,这些人才应积极入世进入仕途,以辅助统治阶级实施仁政改善民生。在春秋时期奴隶主贵族垄断上层的社会制度下,孔子的“仁德”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打破贵族特权,为平民上升入仕进行政治改良提供理论依据,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二、孔子“仁、德”思想观的内涵与作用1.关于“仁”的思想观...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文旅传媒+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传播文化,成就未来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