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思维常识》讲座 导 言一、课程性质《科学思维常识》是与必修课《生活与哲学》相衔接的一门课程,是对《生活与哲学》中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等方面内容的拓展与深化;是在对中学生进行真、善、美教育中凸现“求真”“创新”教育,是在《生活与哲学》解决了“为什么要求真、创新”的前提下,引导中学生如何善于求真、善于创新;相对于《生活与哲学》的有关内容而言,本课程更侧重于教给学生一些具体的科学思维方法,更具有技能性和应用性,通过科学思维方法的学习和训练,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素质教育:首先是思维素质教育创新能力:首先是思维创新能力(对于学生和教师双方的意义)二、内容目标本课程以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素养为基本目标,介绍形式逻辑思维方法、辩证思维方法思维创新方法的基础知识。所谓科学思维素养,主要包含如下内涵:一是指思维力求与客观实际相符合。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的反映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只有这样的思维才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如何”实事求是,实践“如何”检验认识的真理性?这正是本课程要回答的)二是要求遵循逻辑思维的规律和规则。实践证明,只有遵循形式逻辑要求的思维才有可能成为科学的思维。违反形式逻辑法则的思维不可能是科学的思维。在此基础上,思维还要不断地向深度和广度前进。这里的深度是指思维的深刻性,即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认识的深透程度;这里的广度是指思维的广阔性即认识领域的宽广程度,这就要整体性、动态性地思维,也就是辩证思维。三是要求思维具有创新性。对于即将成年的中学生来说,无论将来在什么领域发展,不但要掌握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刻的学科知识,还要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向未知的领域前进。无疑,这样的思维素养在当代中学生综合素养中具有重要地位。三、《科学思维常识》教材的主要特点1、科学性:能动的反映论,科学的实践观说到思维,人们更多地关注它的主观能动性,但是,科学思维的首要特征是其客观性诉求。如果忽视了思维的客观性,对思维的认识和解释就会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潭。所谓思维的客观性,主要指思维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正确的思维内容是符合客观实际的、正确的思维形式是从亿万次社会实践中总结得出的,既不是主观臆造的,也不是那个权威的随意规定的《科学思维常识》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的反映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并以此为出发点,审视思维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