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词调音乐特征的审美分析摘要宋词词调具有鲜亮的音乐特征,其审美特性的形成与词文学的萌发、发生紧密相关。本文试图从词文学的兴盛、开展入手,针对宋词词调的音乐特征展开分析,力图拨开笼罩在词文学上的神奇面纱,获得对于宋词词调音乐特征的准确理解。关键词:宋词词调音乐特征审美分析词文学的蓬勃兴起固然得力于宋代文人的辛勤浇灌,也深受隋唐以来新燕乐的影响。正是由于后者为词文学奠定的文化根底,使得词文学在生发之初就表现出鲜亮的音乐特征。随着社会的开展、以及中国文学的进一步演化,文人士大夫逐渐意识到词文学已经可以脱离新燕乐、“曲子词”的范畴,从而为这一文学体裁的独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根底。一词的兴发与音乐特征词,古称曲子词、曲子,最初兴起于盛唐时期,经由宋代文人三百年的精心浇灌成为中国文学的奇葩。从词的兴发历程中就可以发现词的音乐特征,作为配合唐代宫廷歌舞的燕乐是词的源头。燕乐在中国的历史十分悠久,但这一时期的燕乐中明显被参加了少数民族音乐的成分。导致这一状况的因素有很多,最重要的两点原因是:少数民族与中原民族的大融合带来了“胡乐”,以及李唐王朝统治者所实行的民族包容政策。就前者而言,异质文明的冲突必定会带来两种结果:或是一种文明消灭了另一种文明,但吸收和借鉴了后者先进文化成果;或是两种文明以某种特别的方式寻找到了文化的契合点,进而实现了两者之间精神契合。就词文学的诞生而言,很明显是后一种文化沟通方式占据了主导地位,正是基于这一模式所营造的文化气氛,词文学最早的雏形在中华文化的土壤中寻找到了着陆点。随着中国文人对于新燕乐所投入的精力越来越多,同时伴随着隋唐王朝的分崩离析,词文学最终得以在晚唐以“曲子词”的形式开展起来。作为“诗之余”的词在隋代和唐初都没有能够得到士大夫阶层的认可,始终是被儒家文人列入不受重视的范畴。需要指出的是,隋唐时期对于音乐的无视并没有成为阻碍中国古典音乐开展的障碍,相反正是在这一时期,大量的少数民族音乐作品和乐器进入到中原,为中国古典音乐艺术的开展注入了新奇的血液,从而为后世词文学的开展奠定了根底。这一时期融合了少数民族音乐的艺术被称为“新燕乐”。“新燕乐在音阶、调式、旋律、节奏、乐器、风格等方面皆异于中国低缓单调的传统音乐,因而受到世俗和朝廷的欣赏,广为流行,风行一时,宣告了中国音乐古典时代的来临”。由此发轫,新燕乐成为隋唐社会重要的戏曲艺术形式。在以舞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