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十三号卫星将带来什么假如仅仅因为一颗卫星朴实的名字而忽略它,那可能要留下误将璞玉认作普通石头的遗憾了。实践十三号就是这样一颗卫星。4 月 12 日晚,实践十三号从中国西昌飞向太空。尽管它的大名读起来不是那么上口,也不像“嫦娥”“天宫”“悟空”等航天器那般形象,但这并不阻碍它成为 21 世纪互联网高度发达社会里一颗接地气的卫星——实践十三号是通信卫星,一颗迄今为止中国最先进的通信卫星。在这个“低头族”满街横行、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被新兴人类用 Wi-Fi“篡改”的现代社会,这颗有望改变中国人“国内航班机舱内通信上网不便、高铁列车上摇手机找信号”通信窘境的卫星,比起其他航天器似乎更能抓住普通民众的眼球。这天晚上,人们看到这样的开场:实践十三号乘坐长征三号乙火箭直刺苍穹,安抵距离地球 3.6万公里的轨道高度,打开太阳帆板,“甩开膀子”,开机干活儿。接下来的情节要交给地上的科学家来续写,待实践十三号一系列的状态调整、技术试验成熟之后,国人的上网体验也有望进入新的“实践”阶段。“兜底”专业户说起人造卫星,人们最为熟悉的莫过于“通、导、遥”,即通信、导航、遥感三类,这也是人造卫星应用最主要的三个方向。这其中,通信卫星似乎是最不需要过多解释的。事实上,1970 年 4 月 24 日,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开创了我国航天史新纪元的东方红一号,就属于通信广播卫星的范畴。根据国防科工局系统工程一司副司长赵坚的说法,我国通信卫星的研制也是从那时起拉开帷幕,迄今已进展四代通信卫星,在轨民用通信卫星 16 颗,基本形成了全球化的卫星通信服务能力。然而,高科技似乎还有些高冷,尚未飞到每个寻常百姓家。实践十三号卫星工程总设计师刘方说,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在山区、沙漠、草原、海洋等地方,信息传递仍然存在盲区,同时,受我国东西部经济进展不均衡以及地理条件的限制,部分地区的宽带接入设施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区——如何消除“网络鸿沟”已经是我国在信息化时代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换句话说,目前在天上的通信卫星虽然不少,但也不能覆盖整个中国。实践十三号则当起了这个“兜底”专业户。真正意义的宽带应用之所以能有这么大的能耐,在于实践十三号是我国第一颗高通量的通信卫星。用赵坚的话说,高通量就是提供比常规通信卫星高出数倍甚至数十倍的容量,传统通信卫星容量不到 10Gbps,而高容量可达几十 Gbps,甚至是上百 Gbps。赵坚说,实践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