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在劳动技术课堂里实施审美教育反思——劳动让课堂更美程学琼在中学的课程设置里,劳动技术课是很不起眼的科目,但在学生的培育目标中,“德、智、体、美、劳”的“劳”又是一个很重要的培育目标。“让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是劳技课的培育目标,对于当代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们,培育他们良好的劳动素养更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名专业从事美术教学的老师,这个学期由于工作的调整让我走进了劳技课的课堂,任教八年级的《劳动技术》教学。初略浏览教材,我就觉得挺适合我这个美术老师,本期内容全是编织、陶艺和一些小模型的制作,于是我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了美术老师的优势,在教学中整合相关美术知识,一个学期上下来,我对“在劳动技术课堂里实施审美教育”略有一些体会,现从三个方面反思如下:一、欣赏中培育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教育,即我们常说的美育,其根本目的是什么呢?我国近代美学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教育大辞典》艺术条目)这个定义虽然未必全面,但蔡先生抓住了美育的本质问题,对我们讨论美育的根本目的是非常有启发的。所以,今日许多人仍然主张审美教育就是情感教育,这与蔡先生的观点是相通的,所以在课堂上上,传递美的信息,培育美的意识尤其重要。在本期的教学内容中,无论是刺绣还是陶艺,都少不了要对这些传统工艺的历史做一些介绍并引导学生欣赏代表作品。这相当与美术教学中的欣赏课,培育的是学生的审美意识。而且,老师引导学生欣赏的往往都是非常经典的优秀作品,风格独特而且极具艺术价值。从经典入手,学生就能意识到这些艺术作品的美如何被创作出来,传统工艺的美如何被展示出来,例如:在刺绣这一单元的课程中,重点介绍了中国的四大名绣,尤其强调了我们家乡的湘绣,培育了学生对家乡传统艺术的热爱。同时让学生欣赏到了多副不同风格的绣品,精致的双面绣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大程度地提升了学生对刺绣的兴趣,给接下来的“十字绣”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陶艺教学中,从古文化里的土陶工艺品出发,到现代的陶瓷精品,从纹样到器型,从色彩到工艺,在各样的陶艺作品里学生们尽情领略了我们这个陶瓷大国的灿烂辉煌。在欣赏的过程中,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意识。二、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劳动技术课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门实践课,学生除了看,很重要的是想和做。无论是刺绣还是陶艺和模型制作,都是作为视觉造型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