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曲艺现代传承与进展的思考2024 年 7 月,文旅部发布了《曲艺传承进展计划》,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保护的政策,对曲艺的传承进展进行了专项部署。2024 年 9 月 6日至 10 日,由文旅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艺术司及山东省文旅厅等主办的全国非遗曲艺周在济南举办,让济南这个曾经的曲艺大码头一时间仿佛再现当年“书山曲海”的盛景。曲艺周这样的文化活动,既是《计划》中提到的“组织演出活动”措施的一部分,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途径。以此为契机,本文结合济南曲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现状,思考和探讨曲艺如何在现代社会更好地实现传承与进展。一、曲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与保护方式曲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其他非遗类别一样,遵循“抢救性、生产性、整体性保护”的保护原则,根据所建立的非遗名录和传承人的保护体系,开展相关的记录、整理、扶持等保护。同时,基于以上曲艺艺术本身的特点,保护的方式也应有所侧重。首先,作为以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传承的口头性表演,对曲艺的保护要高度重视传承人的选择与培育,摒弃传统社会行业内长期存在的各种传技禁忌观念,根据现代的教育理念和体系,进行人才的选择与科学培育,不仅锻炼从业人员的技艺,而且提高其文化底蕴,使其具备艺术制造创新的能力、动力。其次,依托于传统生产方式产生并与产生地民俗紧密相连的曲艺曲种,所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发生巨大改变,尤其是曲艺表演的核心元素——方言,也面临散失的危机。因此,要从根源上将曲艺非遗的保护与方言的保护工作结合起来,注重方言的保护、宣传、推广,这也是维护曲艺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最后,曲艺本身就是一种面对观众的娱乐表演,因此不能脱离舞台、脱离观众,最重要的是让曲艺在與观众的沟通中传播、传承。这就需要培育与扩大曲艺的市场,利用政府的扶持与引导、文化企业和艺人的参加,让曲艺在当下的文化市场中去获得更宽阔和长远的生存进展空间。二、文旅融合:曲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契机至今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经走过了十多年的历程,随着非遗保护工作循序渐进地进行,在非遗的抢救性保护工作于制度和实践方面已趋完善和成熟的情况下,使承载古老的传统文化精神的非遗适应现代社会,并在现代社会得到利用,焕发新的生机的问题就提上了日程,作为非遗保护另一个层面,各种生产性保护的探究也日益增加。曲艺本身是面对观众的娱乐表演,离不开舞台与观众,作为一种演艺形式,其在传统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