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与学统一性的起点,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激发兴趣就是要使学生智力活动始终在一种强大的内在动力作用下,在情绪高涨的气氛中进行,把学习看作是一种精神享受,因而能自觉积极地学习。那么历史教学如何在开篇中就做到激发学生的兴趣呢这就有赖于导入法,一个成功的导入法可以马上引起同学们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活泼课堂气氛,它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所以精心设计历史课导入语是中学历史教学不可无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要不拘一格,因课利导,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可以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历史。充分表达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助于完成历史教学任务。那么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运用导入法才能做到事半功倍之效呢?一、设疑导入,激发兴趣疑是思考的起点,是求知的钥匙,也是探究的动力。古人云:学始于思,思起于疑,小疑那么小进,大疑那么大进。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开篇就给学生提出问题,给学生以极大的悬念,扣住学生的心弦,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而且能够让学生带着探究的欲望去学习本课。这就好比开启了学生的发动机一样,使他们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自觉、主动地探究新的知识。如教学《鸦片战争的烽烟》一课时,我设计了以下问题: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基座四周,镶嵌着八块汉白玉的历史浮雕。其中第一幅展示的就是虎门销烟的壮观场面。你知道林那么徐为什么要当众销毁鸦片?历史上为什么将英国第一次对华侵略战争称为鸦片战争?这场战争对近代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这几个疑问一下子就能够吸收了学生的注意力,很快激发起学生学习新课的热情。又如讲《辛亥革命》一课时,可以这样设问:每年国庆节期间,北京天安门广场南侧都矗立孙中山的巨幅画像。人们称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伟大的先行者,是 20 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样的导语,很快就激起学生想要了解孙中山为何是一个伟人的欲望。设疑导入应该注意设计上要精心准备,设计问题有梯度、可开掘、互动性的问题,这样才能较好地完本钱课的教学目标。二、诗词、对联导入诗词、对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寓意深刻,耐人寻味。在教学之始,假设引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诗词、对联导入新课,就可以渲染情景,营造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如讲述《秦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