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高教研究所 龚放2008 年 11 月 10 日 广州 疏离 , 还是互动? 大众化阶段高校师生关系面临挑战 一 从钱永健的体验说起二 教师的“量才指向”不可或缺三 师生互动与共生: 创新人才成长的推进器四 疏离与隔膜: 当下大学师生关系的现状五 回归本位: 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服务 一 创新人才成长的关键所在: 从钱永健的体验说起研究领域应与“个性深处完美契合” 2008 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化学及药理学教授钱永健: “ 你从事的科学领域应该完美地契合你个性的深处,在你的沮丧时期不可避免地到来时,这样的契合则为你提供了最本真的愉悦。” 哈佛:化学、物理学学士 剑桥:化学 --- 分子生物学 --- 海洋学 --- 人类大脑研究 --- 生理学博士 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荧光蛋白运用于神经生物学与癌症研究人才有其个性特征、类型特征 才有高下,悟有徐捷,气有刚柔,力有强弱 有人形象思维能力很强,浮想联翩,壮思如飞;有人却长于抽象思维和归纳演绎; 有人博闻强记,善于积累知识,属再现型人才;有的却举一反三,时有真知灼见,属发现型人才。人的才能发展有先有后,或隐或现 就每个人而言,他又有多种才能。 这些才能可以区分为最佳才能,较佳才能和一般才能。 由于受后天环境的诱发或制约,由于人自身性格与气质的差异,这些才能或隐或显,有些得到充分的发展,有的则仍然处于蛰伏、潜在的状态。大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常有误区和盲区 青年学生对自身的能力、素质的估价往往是若明若暗的,不自觉、不全面的,往往存在诸多误区和盲区; “WHO AM I?” 我属于哪一种类型 ? 我的长处是什么?短处有哪些? 在哪些领域我可能更有所作为? 如何找到最佳发展目标和成才路径? 个别才华出众者如钱永健会经过比较和摸索,摆脱迷惘和困惑,找到“与自己个性深处的东西完美地契合”的领域; 更多的大学生则要经过一段长时间的“试错”,甚至难免走些弯路,才能确定方向和目标; 也有为数不少的大学生始终游移不定,或者步入误区而转身不及,有的则“郁闷四年” 潜在的人才也许因此夭折,花蕾未放即枯萎凋零二 教师的“因材施教”和 “ 量才指向”不可或缺(一)教授的“因材施教”和“量才指向”至关重要 因与李政道博士合作发现“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而获得 1957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杨振宁,在其攻读研究生阶段的“改项”就得到了泰勒教授的指点。 “ 一语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