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及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2017 年 9 月-2-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 ● 立法背景 必要性 ● 重要意义 ● 具体条款解读-3-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条例》的立法背景 三个阶段: 1. 改革开放以来; 2.20 世纪 90 年代; 3. 新世纪。-4-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条例》出台的必要性事业单位人事关系与一般劳动关系的区别 1 .聘用主体不同; 2 .人员身份不同; 3 .主体地位不对等; 4 .适用特别规则。 5 .人事关系调节方式不同。 因此,《劳动合同法》所规定的劳动者利益的优先性与事业单位应遵循的公共利益的优先性,在法律关系调整的原则上存在根本的差异,劳动关系与人事关系双方的权利义务也有较大不同,通过专门立法对事业单位人事关系和人事管理进行专门规定,十分必要。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条例》出台的重要意义 ● 首先,《条例》为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提供了明确的法规依据; ● 其次,《条例》构建了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全面的制度体系; ● 第三,《条例》明确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未来方向。-5--6-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条例》的具体解读第一章 总则 本章共有四条,主要对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立法目的、基本原则、管理体制等进行了规定。第二章 岗位设置 本章共有三条,对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制度、依据、内容和程序等作了规定,是对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制度的法定化。 一、什么是岗位。是指事业单位根据其社会功能、职责任务和工作需要设置的工作单元,应具有明确的岗位名称、职责任务、工作标准和任职条件。 二、岗位管理特征。岗位管理是相对于身份管理而提出的,具有专业性、开放性、动态性的特征。-7-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 三、岗位设置 (一)岗位总量、类别 ● 岗位总量: 一般按照编制数额进行设定。 ● 岗位类别: 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三类。 -8-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二)岗位等级和比例 管理岗位(共 10 个等级,即一至十级职员岗位。) -9-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二)岗位等级和比例 专业技术岗位(分为 13个等级,包括高级岗位、中级岗位和初级岗位。)-10-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二)岗位等级和比例 工勤技能岗位(分为 5个等级,即一至五级;普通工岗位不分等级。)-11-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三)岗位类别和等级结构比例 1. 岗位类别的结构比例(管理、专技、工勤) ● 主要以专业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