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习作指导贯穿于组元学习的过程中根据新教材的特点,指导作文时,要注意围绕一个中心就是指组元的训练点。围绕两条主线,一条是将点滴写作指导渗透在整组课文学习的全过程中,结合例文对学生分层指导,从而分散习作的难点。另一条是在习作课上,集中指导。下面就以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五组元“走进鲁迅”为例重点谈谈把习作指导分散到整组元学习的过程中的具体实施方法。一、以组元的训练点为中心以前的课堂,阅读和写作总是脱节,也就是读是读,写是写,针对这种现象,我们的做法是在学习本组元课文前,先引导学生通过导读明确本组元读写训练点是: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然后阅读习作要求,明确本次习作的任务有两个:一是用一两件事来介绍你的小伙伴,要写出小伙伴的特点。二是续写小木船。围绕组元训练点,计对写作要求,再引导学生回忆梳理写人文章的写法:主要是通过对^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和典型事例的叙述来反映人物的思想、性格、品质、作风等特点。这样在习作之前,明确写作任务,让学生充分地为习作做准备,学生自然就有了学习方向。二、结合例文,渗透指导本组元的四篇课文都是与鲁迅有关的,都是典型的写人文章。由于文章不同,因此在表现人物特点,凸现人物形象上也各有千秋。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就根据课文的特点将表现人物活动的各个方面,有目的地各个突破,降低难点。1突破动作描写难点通过人物动作描写表现人物特点,这一方法学生已经烂熟于心,可是,学生在作文中的动作描写,不是针对性不强。就是不能突出人物特点。于是我以《少年闰土》为例,“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筐,撒下稻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筐下了。”作者通过连续动作“扫出――支起――撒下――一拉――罩”的描写,表现闰土的见识丰富、聪明能干这一特点。引导学生读――赏第1页共3页析――再读,体会动作的连续性、有序性的表达效果,进而引导学生仿练这一段,有的学生仿写了《抓知了》、《捉螃蟹》、《摸鱼》,还有的写到《拔河》等,都注意了动作的有序性。在仿练片断中学生不仅学会了这一描写方法,还注意到举一反三,从抓小动物延伸到体育活动,这样写人文章通过动作表现人物特点就落到实处了。2突破语言描写难点语言描写,在学生眼里就是你说,我说,他说,这是最简单的描写方法。可是,他们往往忽视了人物的身份,人物的年龄,人物的特点,所以在作文中没有起到突出人物形象作用的语言描写,再精彩也是徒劳。另外,学生在语言描写时。还往往没有注意到说话人当时的语气、神态、心理,因此,干涩直白的语言描写是毫无感染力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谈碰壁”一事,作者对伯父的语言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当我问起伯父:跟爸爸哪儿都像,就是鼻子有一点不像时,伯父转过头来,笑着说,“我小的时候,鼻子跟你爸爸的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这一生动的语言描写,表现了伯父语言诙谐幽默的特点。通过品读、赏析后,指导学生回忆生活,模仿运用。学生们想到了:老师批评同学的语言,比赛获胜报喜的语言,理直气壮辩解的语言。从而让学生明白主人公要说话,不是为说而说,说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人物性格特点的。3突破外貌描写难点从低年级起,老师就引导学生写人要注意观察人物的外貌,要有序表达。于是学生在写人时,都要有一段外貌描写。可有的学生不清楚外貌描写切不可千篇一律,眉眼口鼻一起上,而是要针对你所表现的人物特点。相关的外貌重点写,并不是面面俱到就是佳作。因此在学习《一面》中对鲁迅特点的描写我强调是六次外貌描写,头发“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多有力呀。“他的脸一瘦。”“他的手多瘦啊。”“竹枝似的手指”作者为什么单单要写鲁迅的头发、胡须、脸、手呢。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思考,学生在赏析中第2页共3页明白了浓墨般隶体“一”字式的胡须,一根根精神抖擞的头发,表现了鲁迅坚定刚毅的性格特点,竹枝似的手指,干瘦的脸可以从中体会到他为革命,为人民的事业不姑息自己身体的忘我牺牲精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