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隐患排查与治理 (1)事故隐患排查 隐患排查是指生产经营单位组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对本单位的事故隐患进行排查,并对排查出的事故隐患,按照事故隐患的等级进行登记,建立事故隐患信息档案。 1)事故隐患排查的方法 安全检查是事故隐患排查的主要方式,其工作重点是检查设备、系统运行状况是否符合操作规程的要求,确认现场安全防护设施是否存在不安全状态,现场作业人员的行为是否符合安全规范,辨识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存在的漏洞和死角等。 生产经营单位应根据生产的需要和特点,采用综合检查、专业检查、季节性检查、节假日检查、日常检查等方式进行事故隐患排查。 综合检查一般是由上级主管部门或地方政府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组织对企业进行的安全检查。 专业安全检查是针对某一专业设施及工种的专门检查。如:锅炉安全检查、起重机械安全检查等。 季节性安全检查是根据不同季节施工的特点开展的安全检查。如:防暑降温安全检查、防雨防雷安全检查、防汛防台风安全检查、秋季安全大检查、防寒防冻安全检查等。 节假日(特别是重大节日)前、后防止员工纪律松懈、思想麻痹等进行的检查。检查应由企业领导组织有关部门人员进行。节日加班,更要重视对加班人员的安全教育,同时要认真检查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 日常检查是普遍的、全员性的安全检查活动,包括对操作人员、设备设施、作业环境、安全设施、工器具、个人防护用品、通道、材料堆放等的自检、互检以及交接班的检查。 2)事故隐患排查的范围 生产经营单位事故隐患排查的范围应包括所有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场所、环境、人员、设备设施和活动。 生产经营单位应全面排查治理各生产经营单位自身的基础设施、技术装备、作业环境和防控手段等方面存在的事故隐患,以及安全生产体制机制、制度建设、安全管理组织体系、责任落实、劳动纪律、现场管理、事故查处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具体包括: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规程标准的贯彻执行情况及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建立及落实情况; 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交纳等经济政策的执行情况; 安全生产重要设施和特种设备的日常管理维护、运行及检测检验情况,劳动防护用品的配备和使用情况; 生产经营场所及重点环节、部位重大危险源普查建档、风险辨识、监控预警制度的建设及措施落实情况; 事故报告、处理及对有关责任人的责任追究情况; 安全基础工作及教育培训情况,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