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设计创新人才培育模式的思考与实践【摘要】机械类工业设计专业的人才培育模式是决定工业设计类人才未来走向的关键,也是工程教育与创新教育结合培育创新型人才的重中之重,如何在保证人才量的同时能在工业设计领域培育出一批杰出的人才是我国在该领域教育急需解决的一大难题。讨论着眼于一般本科院校创新型工业设计人才的培育模式,对课程的改革设置、工作室制的建立等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讨与试验。讨论一直试图将机械类工科思维、传统工艺技术与现代美学进行有机统一并尝试与多领域结合努力构造一个完整的培育体系,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和形成自身专业特色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关键词】工业设计创新人才培育模式实践1.前言工业革命的爆发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促进了生产方式的改变,将低效的传统手工业转变为更加快捷高效的机械化、批量化方式,这一突变使各行业、各工种得到了细分和进步,但也由于分工的细化导致了设计与生产相分离,也进一步加剧了实际生产与销售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不断升级让人们逐渐意识到贯穿整个生产过程的设计在计划、协调、管理上的重要性[1-2]。由此,社会的进展使得现代工业与艺术的结合成为必定,1919 年德国“包豪斯”学校的成立即标志着工业设计作为一门新学科在现代工业化背景下的兴起[3-4]。工业设计是为了满足人类在精神和物质上的需求而出现,其设计的最终目的和本质在人而不在产品本身[5]。20 世纪中叶,二战结束后世界经济的快速复苏和进展,使得人们很快意识到未来市场将由设计所主导,而工业设计也将在人类未来的进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这种认识,许多国家很快将工业设计教育视为重点进展方向,同时借机加大了对工业设计领域教育的投入。对中国而言,是从 20 世纪才开始起步,先是在艺术院校以产品设计或外观设计的方式得到呈现和进展,之后随着社会进展得以延伸至理工院校。显然,艺术院校与理工院校在培育思维、培育模式、培育方法、培育环境、师资力量等方面均有很大差异,因此培育出的学生各有所长。国内该学科是在工艺美术中演变出来的,所以在师资配备和教学理念上难以将艺术与技术结合,而更倾向于艺术化。为了改善教学质量,近些年,许多院校在与国外优秀设计院校的沟通中获得一些成效,但依旧存在诸多问题。其问题归结为三个方面:第一,工业设计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其需要学科之间的相互补充和渗透,然而无法在教学内容上得以完美实现,学生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