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素养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篇一:作为老师,都同意与有道德的人接近和交往,当然也同意接近有道德的学生。作为学生,也都同意与有道德的人接近和交往,当然也同意接近有道德的老师。所以,要做一个让老师和同学都同意接近的学生,或者要做一个让老师和学生都同意接近的老师,你本身就应当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学生在学校里学习,既受同学的影响也受老师的影响,而主要是受老师的影响。学生同意接近的老师,比学生不同意接近的老师,对学生的影响要大。由此推断,作为老师,你要把学生培育成大家都同意接近的人,你就要注意培育学生的道德,而你要使学生成为有道德的人,就要让学生同意和你接近,以便对学生施加更大的影响。因此,你自己就首先要成为有道德的人。学生接近老师有很多原因。除了道德,老师的学识、权力、外表等都会成为促使学生接近的因素。但学识只能满足学生一时的求知愿望,权力只能维系短暂的顺从与亲近,外表只能吸引肤浅的注意。真正打动学生内心的,是人格和道德的力量。这力量才是长久的,它将影响学生的一生,是学生未来的立身之本。因此,就对学生一生的影响来讲,学识、权力、外表等加在一起,也远不如道德重要。对老师来说,最好的回报就是得到学生的真心拥戴。但对一位老师师德师风的真实准确的评价,往往是在其失去一切外表的吸引力、学术和行政的种种权力,以及对学生所能构成影响的所有因素之后,才能真正得到。好的师德师风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师生之间保持一种人格上的平等。相互学习、相互尊重。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颇深,师道尊严使学生在老师面前往往会失去自我,特别是在中小学阶段,平等观念几乎完全为师道尊严所替代。在教育这一培育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老师和学生不是简单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是教育主体与受教育主体间的双向沟通的关系。向学生灌输平等意识,使他们的主体意识觉醒,并在学习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进展其主体性,这是大学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老师在内心深处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体意识又逐步觉醒和进展,这样才能进行主体与主体间的有效沟通和沟通,达到教育实践活动的良好效果。好的师德师风的另一个具体表现,是师生之间要提倡民主,并且老师要身体力行,为学生做出表率。民主是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特征。但是,在传播知识、播种文明的校园里,却有部分老师缺乏民主意识,有些中小学老师甚至成了“专制”的代名词,可见老师提倡民主并身体力行的必要性。大学老师虽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