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味儿去哪儿了?每个人心中都有对春节的专属记忆。在 70 后莫阿姨的脑海里,过年就是爸爸写春联。大笔一挥,日日财源顺意来,年年福禄随春到,再加上横批新春大吉,真是一气呵成;在 80后黄哥哥的脑海中,过年就是奶奶贴窗花、上香祈福。除夕一到心灵手巧的奶奶就会买来彩纸,剪出春福等字样或窗花。只是时到今日,过年再没见奶奶剪过窗花,倒是初五全家人去当地仙女石祈福的传统一直未变。在调查中,82 岁的张大爷告诉我们,他见证了花灯由纸质到绸缎,由点小油灯到蜡烛、灯泡、节能灯的转变,现在绝大多数家庭都不再点花灯。如今过年,大人麻将,小孩电脑,传统年俗渐渐不见踪影,年味儿越来越淡(二)别样消费冲淡年味现在的春节前后成为名副其实的黄金消费时段。消费虽然火爆,但年味似乎并不是用金钱能买的到的。品位年味更难的原因还有很多,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过年消费远没有过去那么高度集中。而且现在东西方文化沟通,一年大小节日隔三差五就有一个,冲击了春节的传统地位。无论大人小孩不用等到新年就能换上新衣服,餐桌上天天都能摆上以前过年才能吃的到的美食,小时候希望的年也就极大地失去了它的意味,没有人再炫耀自己的新衣新鞋,因此人们越来越体会不到年有什么特别的了。(三)年俗走进现代春节暨南大学商学系主任杨建华认为,未来人们过年会花钱更多,体验更多年味的新概念、新感觉。越来越多的、各种各样的便利措施,让人们从传统的忙碌中解脱出来,转向新的忙碌,年味将越来越脱离物化而转向为情化,从肚子过年到脑袋过年,由节庆型向假期型过渡。民俗专家认为,春节是辞旧迎新的时刻,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生动体现,也是最重要的节日。生活在现代社会没有必要坚持以前的繁文缛节,但是必要的礼节还是要坚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常嗣新说,传统年俗应该与时俱进,将对美好生活的祝福用现代化的手段包装起来,形成新的适应现代社会的新年俗。 在此, 我想借这篇报告呼吁广阔人民,希望有一天,我们能重温那种过年的温馨感觉,。和亲人围坐一团,聊聊天,谈谈心,一起吃年夜饭,一起看,在鞭炮声,烟花绽放中迎来新的一年,看看平凡却无处不透露着甜美的。